傅子恒:“不一致”正是活躍的基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23日 18:17 新浪財經 | ||
傅子恒 來自三大報頭條的消息:首批QFII托管人即將面世,目前已經有5家中資銀行、3家境內外資銀行申請了資格,有關部門的預審工作也已經展開。而且,據說目前已有30多家境外機構表達了申請資格的意愿。報導說,他們認為當前我國市場有著較好的投資價值。 筆者注意到,相對于股市回落以來一直備受指責的我國股市,認為“我國的市場有著較好的投資價值”,這似乎是本周輿論界的一個“嶄新”的說法。 中國股市到底有沒有投資價值?有人認為中國經濟依托全球成長最快的龐大市場,股市自然也將是一片光明,據此,股指的上漲,大“三浪三”正在鋪面而來;也有人覺得中國股市自出生就先天不足,問題太多,需要規范,最好是推倒重來,泡沫呢,也許滬綜指回到1000點以下,也還是“擠不干凈”。 這許多的爭論從來都會發生在股市的下跌市道,似乎并不奇怪。 股市從來跌時是非多,上漲的時候差不多是各方皆大歡喜,而下跌的時候因更多人虧損,不滿的情緒也常會更地釋放出來,許多的弊端,不規范,垢病等等之類的“問題”,都會被“揭露”。其實這些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才形成的,上漲的市場一樣存在,只不過在股市的上漲時候多被掩蓋而已。40元的深發展與11元的深發展并無不同,甚至于說,11元的深發展因時間在后,比40元的深發展更多了發展,但回想起來,報刊廣播網站等有關媒體,在40元的時候,宣稱的往往多是該股基本面如何如何好,股價還將“看高一線”,而在11元的時候,卻反倒更覺得深發展在某某方面受到質疑,股價向下還沒有跌透。 這市場本身真有權威嗎?輿論本身就不是權威,它更多的似乎只是表達,是陳述。既使有導向,也是本身已先有了“勢”,然后才可導;而何況,有些輿論本身就是別有用心的人所資利用的工具。即便是放眼全世界,恐怕也難以找到所謂的權威。許多人當還有印象,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并不看好,認為中國的改革早晚要進入死胡同,遂有“開除球籍”之說;十年之后的今日,西方卻有人認為中國的經濟正在構成威脅,“開除球籍”說演變成了“中國威脅論”。只在四五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暴發的時候,許多人認為人民幣需要貶值,才可以與其他亞洲國家“接軌”,使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而五年后的今日,卻又有人覺得,中國的貨幣“低估了”,需要升值,甚而至于說,世界的通縮,其根源就是中國的輸出。這諸多的“理論”,被某些“權威”機構引用,以及權威的媒體轉發,都在渲染著理論的“權威”。但是時過境遷,更多的并不是權威,而只是笑談,甚至是荒堂而已。 正常的表達是自由的體現,也許這才就是現代社會。一段行情有人看多,有人看空,這才正常;看多的人做多,看空的人做空,任何一只股票每天的交易,都是由看空做空和看多做多的人“制造”出來的。相信久歷股市的人大都有這樣的經驗:某一段行情中,當市場的看法過于一致,在一定時期采取“趨同的”行動時,行情多會延續一個趨勢運行上一段時間,直到分歧越來越多,市場趨于平衡;而后,當分歧的一方占據上風,市場便又再按占據上風的那一方的意愿運行上一段。所以,市場的任何漲跌,都會有人進場,有人出場,然后才有成交發生。而一旦認識高度一致之時,市場沒有人拋售,或者沒有人買入,反倒是失卻了活躍的時候。所以也許正可以說,不一致正是行情活躍的基礎。 QFII是利好還是利空?這個問題市場一直在爭論不休,市場的情緒也多隨之波動,體現的是最終的股價的波動,有人認為此一段風險仍大,有人認為已經有投資價值。而其實市場的走勢會預示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