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兩市大盤在高科技股大幅上漲的帶動下繼續大幅走高,滬市綜指一度逼近1700點的關位,股指最高1696點,成交量則大幅放大到170億元左右。科技股的強勢有效地激活了市場人氣,大盤的強勢姿態進一步加強。那么如何看待科技股的大漲,由此投資者應該得到什么樣的啟發呢?
如果說昨日的科技股啟動行情時還沒有得到市場的積極響應,在部分指標股維持強勢
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帶動股指走高的話,今日在金融股、指標股和深市本地股普遍出現調整的時候,科技股的全線上漲完全起到了新的領頭作用。從漲幅榜的前列可以看到大多是曾經高價的高科技股以及以“科技”命名的個股(滬市恢復上市板塊在白貓股份的帶動下漲幅更好),中興通訊、隆平高科更是放量連續上漲。值得玩味的是這一板塊剛剛在中興通訊帶動下出現過恐慌性的下跌,誰曾想就在中小投資者對高科技股棄之如破履的時候,久違了的科技股行情卻磅礴而出,那些剛剛斬倉的投資者懊悔的心情可想而知了。那么為什么部分市場機構會選中科技股進行成功的反市場操作呢?
一個原因是科技股調整的時間持續太久了,每一次出現的反彈帶來更大的下跌,投資者已經對這一板塊深深失望了,加上價格較高,不是大行情難以啟動這些消耗資金的個股,因此一旦有里空消息都會引發新的拋盤。另一個原因是市場對于外資購并這一新的熱點寄予了較高的期望,因為這一熱點是在目前股市的內外部環境中催生出來的有較大潛力的炒做題材,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與追捧。一段時間里市場談論熱點,言必稱“外資購并”,近乎于偏執和狂熱的程度,其它的板塊與個股走強則很難得到投資者的響應,因此才有高科技股剛剛被拋棄轉眼又成為新“寵兒”的突變。
如果說市場存在一種自動“矯枉過正”的功能或機制的話,那么近期受到熱烈追捧的金融股、指標股和深圳本地股即使漲幅巨大卻還仍然熱力不減,同科技股等一再被拋棄同樣是非理性的現象,這兩個交易日的強弱轉變也就非常正常了。
科技股的大漲說明一點,就是在外資購并題材成為市場主流熱點的情況下,市場也不應因此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畢竟外資購并不可能很快就形成燎原之勢,有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而部分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外資購并板塊的漲幅卻似乎已經將應有的漲升潛力透支了,因此不能完全依賴外資購并板塊持續領漲。同樣部分市場人士過分看好大盤指標股或180成分股也是不足取的,因為這些個股的上漲很容易形成多數投資者賺指數不賺錢的尷尬局面,不利于吸引大量的場外資金入市。也就是說市場的熱點一定要在主流的基礎上有眾多的支流,形成全面推高的局面,大盤才能在輪漲中保持充足的上攻能量,反彈行情才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主流與支流的熱點其潛力和持久性是不同的,投資者就應該以不同的操作策略對待這些個股的市場機會。比如外資購并也許中長期有反復沖高活躍的機會,而類似高科技股、ST板塊等熱點可能只是短暫的市場機會,追漲的時候一定要有區分。
進一步的推論是,一旦大盤強勢畢現,那么市場機會一定是多元的,不僅是高科技股、重組股、包括新股次新股等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的表現和機會,投資者一定要有廣闊的視野和預見性,才能充分把握獲利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