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基/郭憲
2001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對投資者的意志是一個考驗,除了市場本身的漲跌規律外,政策的過多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梢灾v今年是證監會成立后,歷史上出臺各類文件、法規、征求意見稿等最多的一年,人們都認為2001年是“監管年”,還不如說是一個“紅頭文件年”更恰當。全年幾百份管理文件的出臺,其密集程度超過同期上市公司招股說 明書。
各類文件涉及的范圍包括整體證券市場的方方面面,關于投資基金的、證券公司的、股評人士的、上市公司配股、增發新股、可轉換公司債券、交易所管理等。一般投資者根本無法閱讀,消化,就是機構專門的研究人員,面對鋪天蓋地的這些文件,大概也只能選擇“重要”的看一下。證監會的良苦用心是不錯的,為今后的市場規范運行創造較好的外部條件,不過有許多內容脫離了國情。
2001年初的“中科系風波”,這是融資機構在股市搭建空中樓閣,最終因資金鏈條斷裂,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暴跌的典型事例。隨后證監會公開查處了億安科技、中科創業等公司,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億安科技的9億多罰款至今只是一紙空文,連羅成也不知下落,首次在媒體上暴光莊家內幕的呂梁,操縱股價歷歷在目,公安部門也介入了,一年之后竟然沒有下文。看業光做表面文章不行,如何在具體實施環節上“動真格”,才是重中之重。
減持國有股減持又是一件落下市場話柄的“虎頭蛇尾”事情。并不是原先市場預期的從現有上市公司入手進行,而是以新發行股票的公司和增發新股作為突破口,“一刀切”來個10%,定價也完全市場化,減持閉口不講市場矚目的國有股“一股獨人”問題,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調整已非主要目標,而彌補社會保障基金缺口成為主要的政策取向。導致市場加速下跌,政策被動救市,眾多機構和個人損失慘重,政策在付學費,市場也付出高張費,教訓十分深刻。
市場化也是一個爭議極大的問題,至今各方面意見還沒有統一。目前中國的股市只是一個標準的“融資市場”,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市場”,因為原先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偏向融資方,而對投資人的權利很少顧及。上市公司從股市拿錢,既不放棄控制權,又沒有承諾必須有紅利回報,投資人從上市公司拿不到正常的回報,只好把注意力放在二級市場股價的炒高上。在這樣的基礎上搞市場化,只能是建造“空中樓閣”,可喜的是幾個月的大討論,終于從北京華聯新股發行開始,市盈率控制在20倍,市場以下跌換來了政策轉變。
開放B股市場由于消息提前走漏,少數人獲得暴利,絕大多數后來進入者都成為“套牢一族”,市場反響不是太好,同時B股從吸引外資轉變為國人買賣,性質上已經異化為“A股第二”,現在是維持還是繼續擴容舉棋不定,市場風險與政策風險并存。
給證券公司增資擴股的“挽救”政策,事實是對其它機構的不公,券商們可以在指數低位得到“免費午餐”,大大降低了其在2000點上方持股的成本。許多“糧盡彈絕”的社會機構和個人,只能看著有政府背景的大券商抄底,這種反感是無法描述的。特別是私募基金心中更加不平,他們在割肉,原來的難兄難弟證券公司也是如此,心理上至少還平衡一些,現在券商僅僅是身份的不同,瞬間就從地下跳到了空中,這種政策的合理性是有疑問的。
有一件政策值得稱道,就是上市公司“三年虧損真接退市”。近幾年擴容的速度很快,但是要把虧損公司趕出股市很難。在證監會下了很大決心后,也只有PT水仙、PT金曼、PT中浩三家公司退市。近百家戴著PT、ST帽子的公司,成為滬深股市的一個沉重的“包袱”,即拖累了大盤,也成為市場投機的“源泉”。因為殼資源的特定價值,地方政府、利益集團、投機資金等紛紛介入,少數人大發其財,深套者不計其數,成為中國股市一道奇特的風景線,現在對垃圾股大刀闊斧動“手術”,既可以降低整體市盈率,又對投資理念有好處。
如果從較為長遠的目光看,許多規范股市的措施具有“滯后效應”,今年僅僅是奠定基礎,幾年之后可能會有成效,在“洋為中用”的市場化中,失誤也不少,一些重大措施出臺前,也缺乏與市場溝通,經常修改會降低政府的威信,希望明年政策的出臺少一點,對市場的震蕩或者沖擊小一些,重心應該放在具體的落實上。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