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債券 > 新基金業 > 正文
 
贖回風暴幻化搶購浪潮 通脹預期催生基金發行熱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7日 09:04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 吳峻 北京報道

  剛剛經歷過2003年的寒冬,基金仿佛一步跨入了炎熱的盛夏,而且溫度如此之高,其變化快得讓人目眩神迷。

  3月9日,海富通收益增長基金首發結束,募集資金規模達131億元,成為國內首只發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行規模過百億元的單只基金。3月10日,中信基金旗下的第一只基金產品——中信經典配置基金的首發募集資金規模也一舉超過110億,今年初開始的基金發行熱潮被這兩只基金推向了新的高峰。 

  熱錢滾滾進基金

  記者根據事先獲得的消息,提前于3月8日采訪了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田仁燦和市場總監閻小慶。

  據田仁燦介紹,從第一天開始就發覺基金市場起來了,“每天的數據,都會出乎預料”。

  雖然閻小慶一再否認海富通在銷售之初對銷售規模有預期值,但他無意之中透露出當初因發行實在太好,以至于當基金發到30億時,“就同投資團隊去談運作是否會有困難”的問題。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員胡立峰認為,海富通收益增長基金、中信經典配置基金的成功發行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事件。

  早在1月份,便有研究機構認定今年是基金的大年,將有1000億至2000億的市場等待瓜分。歷來每年的3月份是基金發行的黃金季節,但今年這個時間提前到了2月份。

  2月份以來,巨田基礎行業、海富通收益增長、南方現金增利、中信經典配置、長信利息收益、銀華保本、銀河銀泰理財分紅、易方達50指數和嘉實服務增值行業等9只基金同時發行,這種高密度的發行節奏在國內是史無前例。

  基金市場出人預料的火爆,令熱錢滾滾流入基金的賬戶,各家基金公司著實地驚喜了一把。

  3月3日,銀華保本僅用10天就將60億的基金份額一售而空,宣布提前結束發行。

  3月6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宣布旗下的南方現金增利基金創下的單只基金首發80.49億元的紀錄。

  3月9日,海富通收益增長首次發行131億元的成績,創下了單只基金首發的歷史最高紀錄。

  3月10日,中信基金旗下的第一只基金產品——中信經典配置基金的發行工作已順利結束,首發募集總規模也已超過110億,創造了新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只基金產品募集發行的新記錄。

  目前,這場基金發行大戰正有愈演愈烈之勢。3月8日,申萬巴黎盛利精選和華夏現金增利基金開始正式發行,市場上再次出現9只基金同臺叫賣的盛況。

  基金市場的深刻變化

  2003年末時,基金市場還是一片蕭條,發行艱難,大面積贖回時有發生。僅僅在三個月之前,海富通的第一只基金產品海富通精選遭遇了巨額贖回,與去年8月底首次成立時36.98億份基金單位的規模相比,海富通精選基金規模只有18.76億份基金單位,幾乎被贖掉了一半。

  僅僅一夜之間,海富通的產品又受到市場的熱捧,變化之快可謂冰火兩重天。

  有專家分析,通貨膨脹的預期,是基金行情“冰火兩重天”的一個重要誘因。

  自2003年中以來,中國的普通老百姓發覺周圍的物價都在上漲,手里的錢“不值錢了”,于是人們急于為手里的現金、存款尋找出路。但是國內的投資渠道陜窄,房地產、期市、股市、郵市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似乎并不適合普通老百姓投資。

  而在2003年低迷的股票行情中,基金在與券商、私募基金、信托等理財機構的博弈中表現異常搶眼,成功地導演出一輪基金行情,幾乎所有的基金業績都大漲,令人對基金的理財能力為之側目。

  統計顯示,從2003年1月3日至2004年2月13日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開放式基金單位凈值平均增長了29.52%,基金的賺錢效應與管理能力得到了較高的認同。

  銀華基金公司市場總監蔣國云認為,去年開放式基金賺錢和分紅的示范效應導致了發行市場的根本性變化。

  同時,近年來,基金不遺余力地宣傳自己,樹立專家理財形象,大力鼓吹價值投資的理念,這些理念深受中小投資者的歡迎,加上年底的藍籌股行情,價值投資理念逐步地被投資者接受,成為投資理論的主流。

  此外,開放式基金較其他機構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也令老百姓放心許多,近年來,基金業整體形象健康,有利樹立普通投資者對開放式基金的信心。

  經過監管層多年來的大力扶植,到2004年初基金業的整體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這使得基金已經成為證券市場上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其聲音開始成為市場的主流。

  而2004年1月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發展9條意見公布后,普通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有了良好預期,也給老百姓投資基金吃了定心丸。

  就在基金業前行的過程中,投資者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往基金發行中購買者以銀行的錢居多,今年參與買基金的基本上是自發而來的個人投資者。

  銀華保本持有者中95%以上是個人投資者,其中80%以上是原銀行儲蓄客戶。海富通收益增長持有者中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占90%左右,南方現金增利基金95%以上為個人投資者認購。

  在廣發證券代銷的基金中,絕大部分認購份額在100萬以下,100萬以上的不多,1000萬以上的基本上沒有,個人投資者占了基金認購者中的絕大多數。

  “個人投資者比重超過機構投資者的原因,是因為各家分銷商對個人投資者的滲透能力逐步加強。”業內人士分析,“基金的持有人由機構投資者為主轉變為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是基金行業發生質變的最重要的標志,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基金的銷售體制正在革新。”

  基金的熱銷,基金銷售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產業,券商和其他中介機構紛紛加入進來。在銀行繼續擔當基金銷售主力的同時,券商等其他銷售渠道的力量也已不可小覷。

  據廣發證券經紀業務總部孫真知介紹,在短短二十多天內,廣發證券已經代銷了海富通收益增長基金10億多份,加上同期代銷的易方達50基金3億多份,代銷基金總額超過14億多份,代銷總額、市場占有率在同期全國券商中排名第一。

  這些積蓄多時的能量在今年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終于跨越了臨界點,促成了基金的“一夜暴發”,業內人士認為基金業的發展由此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基金熱中的冷思考

  古人云:身前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基金行情火爆,讓基金公司笑逐顏開,然而熱鬧背后蘊藏的風險是不可不防的:夸張性宣傳和不規范促銷為開放式基金未來的發展埋下了潛在的地雷。

  為了促使中小投資者購買基金產品,基金公司或代銷機構在宣傳中往往夸大產品的低風險性,甚至將基金說成是零風險的。

  記者親眼看到一個銀行工作人員向一位前來儲蓄的老太太推介基金:“買基金好,有收益,沒風險!”

  中國的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風險無處不在,股市風險并未因基金理財而稍有減小,再精明的投資者也不能完全避免風險。基金業雖然有2003年輝煌,但此前2002年也有大部分基金跌破面值的歷史。

  基金規模的增大趨勢,導致基金管理的難度在水漲船高。

  銀華基金市場總監蔣國云認為,基金規模過大從長期來說未必是合適的,基金的規模應當與它的投資范圍、投資品種相適應,比如B股基金如果發個10億美金非把市場炒翻了不可。

  這里面有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基金經理的能力能否有效運作太大規模的基金,其二是可供基金選擇投資品種的能否為超大規模基金帶來穩定的收益。

  基金公司的收益通常不跟其管理基金的業績直接掛鉤,而是按照管理基金的規模來提取固定管理費的,規模越大意味著基金公司的收益越大。所以,基金公司往往將首發規模大視作成功的標志,然而越大的基金運作越困難,想獲取收益難度就越大,基金公司片面追求規模其實是對持有人利益的不負責。

  美國著名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認為自己管理能力最多能夠管理好200億美金規模的基金,規模再大則會出現明顯的收益下降而風險上升,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他會選擇將基金封閉。事實上,美國許多著名的基金都是這樣做的。

  但相對于美國而言,中國的證券市場規模要小得多,可供基金選擇的投資對象也少得多,符合基金推崇的“藍籌股”標準的股票更少之又少,這決定了中國的基金必然存在著一個玻璃天花板。

  這個玻璃天花板到底有多高?多大規模是基金的最佳規模?現在還沒有精確答案。

  海富通總裁田仁燦坦承大家潛意識中通常有一個60億的概念,超過60億這個坎兒就是超大型的基金,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一兩百億的基金將不再是大基金。

  據閻小慶介紹,海富通的投資部一直在模擬不同規模條件下基金運作時的風險收益率,但基金的最佳規模能否對外透露還未與投資部達成共識。

  然而,國內發行的基金除個別的風格不同外,都是投資于同一個股票市場,基金規模的無限膨脹必然會面臨市場狹小的問題。

  蔣國云向記者坦承,新基金可以選擇的股票有限,大規模擴容對原來已經買了股票的基金是好事,新基金會來接盤抬轎,但對新基金的持有人來講則意味著風險。

  基金公司一再強調產品的低風險和確保資金的安全性,但對投資者來講一旦購買了基金成為持有人,基金公司能否履行這個承諾往往取決其自覺行為。

  開放式基金一向標榜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內控制度,但無論是美國,還是在臺灣、香港都發生過共同基金內部人員侵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案件。

  田仁燦也認為,基金追求規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基金要持久地存續下去,發行只是開始,更大的挑戰在后頭。

  事實上,2004年的個人投資者與2003的個人投資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去年的個人投資者在股市低迷時購買基金,是一批冷靜、理性和成熟的投資者。今年的個人投資者搶購基金的行為呈現出一種沖動和非理性。他們現在出于沖動可以搶購基金,而一旦基金的業績達不到他們的預期,不理性的贖回也隨時會發生。2003年開放式基金“贖回風暴”可能會重演,而這次唱主角的可能變成個人投資者。

  基金熱對基金公司是暫時的勝利、長遠的挑戰。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基金發行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