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圈刮起“減負”風 蔡嵩松、馮明遠等知名基金經理卸任或增聘幫手 基民投資體驗能否好一點

基金圈刮起“減負”風 蔡嵩松、馮明遠等知名基金經理卸任或增聘幫手 基民投資體驗能否好一點
2023年02月20日 09:12 媒體滾動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近期,“減負”成為基金圈新的流行詞,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通過增聘、卸任產品等方式進行“減負”,持續引發市場關注。

  知名基金經理紛紛減負

  規模魔咒、基金經理“一拖多”等近年來被市場詬病的現象正迎來積極變化。

  2月18日,諾安基金發布公告稱,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分別增聘新基金經理劉慧影和鄧心怡,蔡嵩松管理的5只產品中,已有3只為共管基金。2月15日,中加基金基金經理馮漢杰管理的中加轉型動力混合增聘張一然為基金經理,共同管理該基金。馮漢杰管理的6只產品中已有4只為共管基金。

  對于管理規模較大的基金經理而言,管理的產品在增聘基金經理后,其身上的負擔顯然要減輕不少。

  科技股獵手、調研狂人馮明遠在經歷管理產品數量達到10只、管理規模超400億元的規模巔峰之后,優秀業績未能延續讓其倍感壓力。2月16日,信達澳亞基金公告,馮明遠不再擔任信澳核心科技混合的基金經理,該基金將交由此前增聘的徐聰單獨管理,馮明遠在管產品已經降至6只,最新管理總規模降至230億元。

  除此之外,開年以來,知名基金經理謝治宇、王崇等管理的知名產品,也有增聘新基金經理的動作,王宗合、曲揚等卸任部分基金產品,交由其他基金經理管理。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基金經理頻頻增聘、卸任,或有離職傾向。在記者看來,基金經理的變動是行業發展擺脫不了的現實,基金經理若能在離職前主動降規模,讓合適的基金經理盡早交接,基金持有人也會有更充分的準備,這也是一種擔當和負責任的態度,總比基金經理突然離職一走了之,徒留基民空悲傷要好得多。

  一位主打權益投資的基金公司高管曾表示,公司很早就注意到規模對基金經理單一投資策略的沖擊,也做了充分準備,例如加大對基金經理背后投研團隊的支持,在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過大時,及時為其增聘基金經理,減輕其負擔。

  摒棄規模情結 讓業績穩一點

  為知名基金經理“減負”被認為是當下摒棄規模情結,對基民保持負責態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2020年、2021年市場大熱時,多數基金公司拋出知名基金經理助力營銷,讓部分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激增。

  無節制追逐規模的增長,顯然忽視了基金經理投資策略容量以及市場流動性的限制,在其背后是規模情結、獲取管理費的心態在作祟。而對于基金經理而言,產品規模過大,超越了自身能力圈,結果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了營銷,對基金經理的過度包裝和標簽化,使得基金經理為短期榮譽迷失,其投資決策很容易受到內外部考核制度的壓力以及市場情緒的影響,極大地限制了基金經理拓展投資范圍的意愿。記者注意到,一些主動型基金產品甚至已經淪為行業類指數基金,重倉股與行業指數基金無異,換手率極低,未能體現出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

  記者還注意到,近期仍有業績表現不佳、規模超百億、一拖多的基金經理在發新產品、擴規模,但從其管理的產品近期調倉動向來看,換手率極低,市場對其重倉的行業發展前景也不再普遍看好,其調倉換股的空間顯然已經很小。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仍有上百位基金經理個人管理的權益類產品數量超過5只。部分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一拖多、產品持倉克隆跡象仍很明顯。

  讓規模增長慢一點,業績表現穩一點,無論是基金公司還是基金經理都應該抵制規模誘惑,追求符合投資策略容量的規模,讓投資者體驗好一點。

  實際上,從數據來看,近兩年來規模增長迅速的基金多為中小型基金產品,嚴格控制規模增長的中小型基金在業績持續上升的同時也收獲了市場的好感,而規模較大的基金產品則面臨規模不斷縮水與業績持續表現不佳的雙重壓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基金經理 基金 基金圈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2-22 播恩集團 001366 --
  • 02-21 一彬科技 001278 17
  • 02-20 納睿雷達 688522 46.68
  • 02-20 金海通 603061 58.58
  • 02-20 華人健康 301408 16.24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