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改造,全國各大城市都在搞,天津的獨特之處有叁點,一是多,二是快,三是好。多,是指全市危陋平房數量多,占城區總面積近三分之一,這在各大城市中十分少見;二是快,1994年,市里提出,用5年至7年時間基本解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到1999年這一目標已經實現,天津城已看不到成片危房,這在各大城市也屬少見。三是好。推倒危房建新房,新房建得蠻漂亮。
被稱為“天津三寶”之一的天津鼓樓的一層展廳,展廳正在進行裝修施工,再過一個月的時間,這里的一層和二層的展廳都將舉辦一個天津市有史以來最大的、有關危房改造工程的成果展覽。
現場的施工人員告訴記者,鼓樓展廳的裝修工程從今年四月初開始,目前正在進行的是對天津的老胡同以及危陋平房等景觀的仿制,整個裝修工程預計將在6月初完成。由于鼓樓展廳正在裝修,所以大部分展品目前都存放在天津兒童影院的一個陳列室。在這里,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長張志向我們介紹了這次展覽的情況。在這6年當中,天津人最振奮的一個字就是拆,當時很多的小巷胡同都充滿了這個拆字。
張局長介紹說,與以往的展覽不同的是,在這次“世紀危改成果展覽”中,除傳統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覽外,他們還收集了大量在危改工程中拆下來的街牌、胡同牌、門牌等實物,對于天津的老百姓來說,這些展品將成為他們永久的回憶。
為了親身體驗一下天津的危陋平房,記者幾乎走遍了天津市的各個區,然而記者卻發現要找到一個成片的危陋平房區還真是不容易。經過一番搜尋,記者在河西區找到了一片不足200戶的平房區。在這個平房區里,我們認識了56歲的退休職工馬玉玲。馬玉玲的家中除了老伴以外,還有一雙兒女。兒子今年29歲,女兒也已有23歲,可是一直以來,馬玉玲全家四口人都擠住在這間僅僅13平米的小平房里。
這一張兩層的床,兒子在上面睡,她和女兒在下面睡,晚上把桌子疊起來以后再支一個床,她愛人睡。每天晚上支開早晨再疊起來,打女兒出生已經20多年了。
由于歷史的原因,1993年前的天津市,象這樣的平房區有一千多萬平方米,全市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夏不遮雨、冬不避寒的危陋平房中。天津的危陋房屋還有一個“特色”,被老百姓戲稱為“三級跳坑”。所謂“三級”,指的是馬路比胡同高出一級,胡同比院子高一出級,而院子又比室內高一級。天津市河西區的韓宗揚老人今年已有63歲,而“三級跳坑”的平房生活,老人卻過了將近60年。冬天冷夏天悶熱,矮不通風,還沒有窗戶。一下雨后,到大腿根那么深的水,一過車整個往屋里灌。外面不下雨了屋里還下,止住下了為止。
由于公共設施殘缺,住過危陋平房的天津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臟、亂、生活不便。過去有人甚至編了一段順口溜:“廁所排隊上,煤餅墻上貼,晾衣當街掛,采水路邊接”。一戶居民過年時在自家門前貼上了這樣的對聯:“盼二年接三年年年規劃連成片,望樓長嘆;還四片拆五片片片平改沒有咱,何日如愿。”改造危陋平房,已成為天津老百姓的迫切要求。
在經過一系列的深入調查之后,1994年,天津市正式確定力爭用5至7年的時間基本完成市區成片危陋平房的改造任務,一場占覆蓋天津城區總面積近三分之一的大規模危陋平房改造,從此拉開了帷幕。天津市建委副主任舒長云介紹,政府開始實施大面積大規模的危房改造首先考慮到,房屋改造之后老百姓有沒有能力承受購買新房,按照這個原則僅土地出讓金一項初步測算讓利200多億元。這樣通過政府的讓利開發企業在建造開發商品房時候成本就可以降下來,使老百姓能夠買到便宜的房子。他們這幾年的經驗是老百姓能夠住進房子得益于政府的讓利。天津市危改工程規模之大、難度之大、風險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當時有人算過一筆帳,危改項目的資金每年至少需要投入40億元,總投資超過300億。對于當時正處于經濟恢復期的天津市來說,這筆錢從哪里來是一個大問題。經過多方調研和科學論證,天津市走出了一條通過市場行為運作、招商引資進行舊城改造的新路子。與此同時,天津市還推出“貨幣還遷”的拆遷安置政策,這在全國也是一個首創。所謂“貨幣還遷”,就是改變原來分配住房安置拆遷戶的方式,代之以貨幣分配,由拆遷戶自主購房的安置方法。“貨幣還遷”政策極大地拉動了全市的商品房市場,也為全國的舊城改造探索了一條拆遷安置的新途徑。
舒長云說,貨幣還遷可以降低成本,對開發商、老百姓、國家都有好處。據測算貨幣還遷比原地還遷成本低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在危改過程中,政府還出臺了土地出讓金全免、市政設施配套費減免三分之一的優惠政策,使開發企業有利可圖,老百姓也有能力買得起房。
在“三級跳坑”平房里生活了近60年后,韓宗揚老人終于圓了自己的住房夢。如今,他和老伴住在平房改造后的小區樓房里。回憶起自己搬入新家時的情景,老人顯得格外激動,“從我們這個樓來說,還沒到搬的日子就都準備好搬家車了。早早就搬進來了,我們老倆口坐在屋里頭就能直接看到大公路,看到清河。我們沒想到住那么好的樓房,那么好的房子。”
從1994年初到2002年底,天津市共拆除危陋平房1388萬平方米,新建住宅3847萬平方米,相當于新建了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有43萬戶、140多萬普通百姓喬遷新居,市區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徹底改變了住房條件。天津市在舊城改造中居民拆遷安置的面積、戶數、涉及的居民數都是全國第一。按每年投入50-60億元計算,6年中天津市僅危改項目資金的投入就超過了300億元。天津危改工程不僅受到普通百姓的歡迎,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1999年10月10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說:“天津改造這么多危陋房屋,是很了不起的。”“短短六年完成這么大的工程,國內少有,世界罕見。”天津市的危房改造工作,并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兒,天津市堅持這么多年始終如一。天津市為政府的工作確立了兩個出發點,一是有利于天津經濟的長遠發展,二是有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地下管網建設,市里投資了好幾個億,建了好幾百公里長,全埋在地下,雖然看不見,但對天津今后發展必不可少。又比如,危房改造,也有兩種搞法,剛開始有人建議,先改那些路兩邊“很難看”的,拆它兩排,建上新樓,既很見效,又少花錢。但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說,要改就改那些老百姓住得“很難過”的,哪怕不擋道,哪怕很花錢,哪怕是很大一片,也要堅決干。企業關停多,工人下崗多,許多人對天津有這種印象。天津國企關停并轉調整的力度很大,這是事實。但天津人心穩定、社會安寧,這也是事實。在國家統計局9次公布的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評估結果中,天津的治安指數曾經8次居全國之首,是全國治安最好的地區之一,作為一個老的工業城市,天津面對大量的下崗職工,在再就業上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的記者來到《今晚報》,這份報紙的發行快遞股份有限公司專門招收下崗職工。他們看中的是下崗職工身上獨有的閃光點。
《今晚報》是天津市委的機關報,也是天津發行量最大的一份日報,在它每天發行的60多萬份報紙中,有一半要通過投遞員直接送到訂戶手中。據了解,報社95年成立自己的投遞員隊伍,實行“送報上樓、服務到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報紙的發行量。發行處負責人韓凌告訴記者,投遞員只招收下崗職工是他們在一番實際比較后作出的選擇。因為發行這項工作是勞動密集型的。當時他們之間有些爭論,有人說應該用年輕人他們接受新事物快,另外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要用一些年輕人。大家有爭論,韓凌就說既然有爭論我們就要經過實踐來檢驗。他們專門找了一塊地方一個濱海新區招收年輕人,原則是只招收年輕人,結果實踐證明無論是在敬業精神、業務開發、服務態度遠遠沒有這些下崗職工做得好。
進入今晚報投遞員隊伍的下崗職工平均年齡都超過了40歲,雖然歷經下崗后的波折,他們體會到這樣一份工作來之不易,但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還是讓每個人都經歷了一場痛苦的磨練。
“剛干的時候,也不太習慣,腿疼了打了幾次退堂鼓想不干了,最難過的一關我感覺還是體力關,因為每天,都可以嘗試一下就是說在兩個小時之內要爬完7000個、8000個、9000個臺階自己會有感受的。”一位投遞員把自己的感受告訴給記者。
闖過體力關,這些當上了投遞員的下崗職工很快就嘗到了新工作的甜頭。在這里,每送一份報,每增加一個客戶,投遞員都會取得相應的報酬和獎勵。他們工資的差距很大,有拿到1000多元的,最少的也只有300多元錢。
在按勞取酬、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下,每一個投遞員都設法開拓市場,增加客戶資源,一些投遞員還創出了服務的品牌。
在天津北辰區萬科花園一帶,投遞員王敬璽算得上是大名鼎鼎,從小區保安到老人、孩子,大家都親切地叫她“王姐”。“王姐”不只是管送報,小區里的家家戶戶誰有難處都會想到她,所有用戶的聯系電話她都有。
王敬璽在北辰小區干了4年,征訂的用戶逐年大幅增加。隨著業務量的擴大,王敬璽的愛人和女兒也先后加入了投遞隊伍,一家人現在每天要送報580份,送牛奶250份,加上其他業務,每月家庭總收入超過了3000元。
發行處韓凌處長感受很多。有很多優秀的投遞員是全身心的在做,其實每一個投遞員他在培養自己的市場,每個投遞員你就是一個地段經理是經理人,不只是一個投遞員,你自己擁有一個小市場,服務300戶、500戶的市場是有活力的。
2000年3月,《今晚報》注冊1000萬元成立了今晚發行快遞股份有限公司,將業務范圍從單一的送報拓展到了送啤酒、送礦泉水、送米、送面等物流配送的領域,隨著業務種類的增加,更多的下崗工人有機會加入了投遞員的隊伍。
新成立的發行快遞公司還在體制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他們規定,只要送報超過1年就可以入股,就這樣,1000多名曾經是下崗職工的投遞員當上了股東,嘗到了為自己打工的滋味。目前,公司正在為新投資建設的礦泉水廠向全體投遞員籌股,負責人韓凌介紹說,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未來他們還會建自己的蔬菜工廠、牛奶工廠,向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下崗職工變成了股東,市場機制造就了雙贏。這就是天津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建立的再就業體制。
“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著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數群眾”這是天津市委、市政府所有工作的指導原則,那么對于城市低收入群體,天津市委、市政府是如何進行援助的呢?
王立群本人的工作是光復道街廣場居委會主任安桂茹去年給安排的。1994年從天津制燈廠帶著工傷下崗的王立群,現在和另外三位特困下崗職工,在街道安排下,專職清理和看護草坪。王立群每月收入450元,其中150元來自政府的再就業基金,300元來自用人單位市園林局。光復道街公益服務社,是天津20個街道創辦的公益性勞動組織之一,在市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專門為夫妻雙方都下崗的特困職工提供就業崗位,到現在已經安置特困下崗職工400多人。
多次在國際烹飪大賽上獲獎的商洪芳,現在是天津一家老字號飯莊的高級面點師,面對著與她年齡相仿的下崗職工,一年多來她不光無償代課,還為7名學員找到了工作。
她表示,“不能光說自己有飯碗了,就不能管別人了,不顧別人了,所以我感覺,當我看到這些學員以后,全是三四十歲的,四十歲以上的比較多,我心里也挺受感動的,因為她們也跟我一樣都是下崗的,而且有的兩口子下崗沒有職業,我當時就想,我一定把我自己所學的知識,能教多少就盡量教多少。”
早就過了下課時間,下崗職工們仍然在搶著提問,這在培訓班幾乎每節課都會出現。
在五一節天津舉辦的千人插花大賽上,10塊金牌,下崗職工贏得了7塊。
天津市就業服務中心,針對大多數都是40歲上下的下崗女工,開設了家政服務、烹飪、插花、美容美發等17個免費培訓項目。整個天津市共有103家這樣的培訓單位,去年一年已經有3萬名下崗人員得到了免費培訓。接受完培訓后,再就業率基本上能保持到60%左右。
接受完培訓在60%重新就業的人群中,又有20%的下崗職工選擇了自己創業。從下崗到創業,他們需要跨越資金、心理、經驗等等障礙,他們更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助。
1996年王榮是天津色織廠的下崗女工,2002年她的公司聘請了十幾位下崗女工,在天津市婦聯婦女創業中心的幫助下,王榮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下崗之后,王榮想辦毛衣編織加工點,在她最需要起步資金的時候,得到了創業中心發放的8000元“下崗女工小額貸款”,從此開始了創業。
在她想要擴展業務而又找不到貸款時,婦女創業中心為她引來9萬元銀行貸款,得以創辦自己的服裝品牌。
從創業之初到現在,王榮一直在參加婦女創業中心舉辦的“管理者培訓班”,法律、財經、管理等專業知識的培訓,讓王榮從下崗女工變成了企業家。
由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創辦的天津市婦女創業服務中心,宗旨就是幫助下崗女工創辦企業。
去年中心成功的培植出36家企業,并為下崗女工創造出再就業崗位2100個。
與婦聯一樣,天津市工會建立的再就業聯社、困難群體救助中心,也解決了上萬名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2001年,天津安置了81000人再就業,到今年4月天津有22萬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2001年304億元的財政收入,13%近40億元投向了社會保障和中低收入家庭的補助。
天津市這些年的工作,就是實事求是,埋頭苦干,為天津發展和天津百姓認認真真辦成幾件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新天津。
《經濟半小時》記者高揚、孫嶺、石世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