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位候選人當中,經濟學家張維迎是以學者的身份入選的,作為一名經濟管理理論研究者,在他的身上,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為什么會受到大家如此的關注呢?
張維迎:一般來講,從這兒上去,然后爬一個半小時。我們就利用這個時間來討論一下(問題),每個人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即將過去的2002年里,經濟學家張維迎這是第三次帶著他的學生們去爬山。這種既能鍛煉身體又能研究問題的休閑方式,對于平時十分繁忙的張維迎來說,真可謂一舉兩得。
張維迎:做學問比爬山苦多了。
張維迎是我國最早提出并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經濟學家。幾年來,他關于中國企業理論的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被公認為中國經濟學界企業理論的權威。
張維迎:任何一個學者或者任何一個普通的人,當你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你一定會關注這個社會的問題。我想我和好多人不太一樣的,可能并不在于我關注,別人不關注它。而在于說,我在尋找問題的答案,我想這是我的責任。
2001年的寒冬尚未過去,張維迎發表了論述“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文章,引來了一場熱烈的討論,緊接著他又陸續拋出“中國為什么能做大國家卻做不大企業”、“重建中國的信譽機制”等觀點。這三大問題,成為2002年度學術界、政府部門、企業界空前關注和討論的問題。
張維迎:在今天,真正的競爭力,我總結一下,就歸結于一個品牌的競爭。
這是張維迎主持的論壇片段。帶著濃重的秦腔,把深奧的經濟理論,詼諧幽默、深入淺出地講出來,聽講者說,這是張維迎的獨創;而張維迎卻說,這跟他在農村的經歷有關。
張維迎:(我)經常舉的好多例子,特別我在探討好多企業的問題,都舉得是我在農村的例子。
張維迎出生在陜北農村一個貧窮的家庭。1978年,他背著一摞燒餅去參加高考,考一門,他吃一個燒餅,考試完了,燒餅也吃完了。最后這位燒餅考生考進了陜西省的重點學府——西北大學。
張維迎:最大的一個抱負就是能夠(從農村)出來,不當農民。
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的張維迎進入國家體改委,從事改革理論與政策的研究工作。在此后的研究生涯中,他發現由于理論知識不夠,常常使自己被一些問題痛苦地纏繞著,而這些問題又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和急需解決的。出于一個經濟學者的責任和使命,1990年,他選擇了去英國牛津大學,投身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的門下,攻讀博士。
張維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知識分子就更有責任。
五年后張維迎回國,到北京大學參與創辦了培養中國職業經理人的搖籃——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伴隨著一批批人才的成長,張維迎也憑著自己的實力和研究成果,完成了從一個學者到經濟學家的跨越。他的主要著作《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搏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等,不是被譽為暢銷書,而是常銷書。有些已成為大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
張維迎:一個人只要對社會作出貢獻,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同。
除研究工作外,現在張維迎還擔任著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副院長、北大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長和牛津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等工作。雖然他只有43歲,但卻有了一頭花白的頭發。他說,這幾年他實在是太忙了,惟一愧疚的就是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張維迎說,父母有時能在電視上看到他,就是他對父母最大的孝心和安慰了。
張維迎:我沒有辦法。因為現在很多的事情不完全由我自己來控制。中國經濟脈搏怎么跳動,它隨時在牽動著我的心,有好多的問題需要去研究。
張維迎一直專注于國內經濟的發展,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國內外的學術界、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界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盡到一個學者應盡的義務。
(《經濟半小時》記者曾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