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
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新事物層出不窮,但作為人居環境的科學發展戰略說來,我們隨時要注意其“犖犖大者”,因為“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五大統籌”與人居環境科學框架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些都是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方針,也是指導中國人居環境建設的最高指導原則,對此我們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并依此我們應該對過去的某些工作進行反思,進一步提高認識。
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我以“五大原則”(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觀)、“五大要素”(自然、人、社會、居住、支撐網絡)、“五大層次”(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為基礎,構建了人居環境科學的基本框架。“五大原則”、“五大要素”、“五大層次”中提出的一切工作,都應自覺地以“五大統籌”為依歸。
任何事物都充滿著矛盾,五項原則之間也是如此,它們相互關聯、牽制。人居環境建設必須根據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統籌兼顧五項原則,求得暫時的統一,不斷加以調整。在新的形勢下,人居環境科學發展要明確在“五大原則”之上,要增加“五大統籌”。
對人居環境規劃設計整體觀的再認識
從區域到城鄉,到城市、社區、建筑應視為互相關聯的整體。運用多學科的綜合觀念,建立各個層次上的系統規劃原則,這樣就有助于把握重點。在上述前提下,《人居環境科學導論》提出,人居環境規劃設計要恪守3項指導原則”,即:
1.每一個具體地段的規劃與設計(無論面積大小),要在上一層次即更大空間范圍內,選擇某些關鍵的因素,作為前提,予以認真考慮。
2. 每一個具體地段的規劃與設計,要在同級即相鄰的城鎮之間、建筑群之間或建筑之間研究相互的關系,新的規劃設計要重視已存在的條件,擇其利而運用并發展之,見其有悖而避之。
3. 每一個具體地段的規劃與設計,在可能的條件下要為下一個層次乃至今后的發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條件下甚至提出對未來的設想或建議。也就是說,在每一個特定的規劃層次,都要注意承上啟下,兼顧左右,把個性的表達與整體的和諧統一起來。
上述三個方面,究其核心,乃是強調人居環境建設的整體觀念。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共同組成有機的關系網絡。因此,我們在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中,為了洞悉這種關系網絡并避免破壞其中的關鍵要素,甚至可能創造出新的關系網絡,我們需要把該環境放到更大空間的環境中加以思考,同時考慮它對較小空間環境建設的影響,最終創造出與周圍條件相協調的人居環境來。這對我們今天認識城鄉整體協調發展頗有啟發。
人居環境科學與城鄉協調發展
城市是區域中心,城與鄉相輔相成,互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割裂城鄉聯系。我們過去工作的缺陷是我們孤立地僅試圖從規劃研究問題,并且還把城市規劃與農村居民點規劃割裂開來,整體研究很少,過去由于種種原因,基于二元經濟結構所困擾,農村發展長期滯后,工農差距,城鄉差距仍有擴大趨勢,所形成的問題一時難以解決。
農村不能讓它衰落,不能因城市化而忽視了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和建設。1996年,聯合國“人居二”會議《伊斯坦布爾宣言》即言,“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的。除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外,我們還應努力為農村地區增加適當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就業機會,以增強它們的吸引力;開發統一的住區網點,從而盡量減少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中、小城鎮應給予關注。” 2004年,聯合國世界人居日的主題是“城市-農村發展的動力”,最近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安娜在一封致各界信件中強調用整體方式來處理城市和農村問題,“為使城市與農村地區發展均保持可持續性,必須更好地整合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并使之實行更有效的管理。”“我們目前面對的切實關注的問題是由于城市未能同時帶動農業,地區生產力的相應提高,亦未能在基礎設施方面取得任何改進。” 2004年10月4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世界人居日活動中獻詞:進一步呼吁“提請所有各級發展決策者,不要將“城市”和“農村”作為單獨的實體,而是作為經濟、社會整體的組成部分”。我國政府明確指示“城市發展要和農村基層相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以城市的繁榮帶動農村的發展”。
鄉村發展需要建設區域基礎設施,有條件的集鎮發展為中心鎮,作為縣域范圍的經濟文化副中心,帶動地區的繁榮;在此過程中,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土地資源的保護集約使用,小型企業集群的形成,村鎮可能的集中,生態環境之保護與建設、人民生活之安康。從空間規劃技術而言,這些鄉鎮建設原則與城市建設原則是具有共同點,也有特殊點。本文提出用人居環境科學觀念考慮城鄉問題,可能有助于從多方面揭示這一重大問題,期望將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
眾所周知,中國城鄉發展的難點是“三農”問題。從人居環境科學的觀念看,這既有“三農”之內的問題,也有“三農”之外的問題,既有在近期要解決的問題,也有在長期要解決的問題,而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就是城鄉整體協調發展。為此,我們需要從城鄉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審視城市化道路;制定有關政策,進行制度改革,逐步向城鄉整體協調發展的制度過渡。
人居環境科學的哲學思考
我們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我們的建設任務就是建立宜人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的科學框架建立在對環境的基本認識上:
我們的居住環境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由各個相關部分組成,要求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綜合起來,這“整體環境”與“普遍聯系”是人居環境科學的核心,它是開放的、動態的和變化的。理解了這些,就既能建立全局觀念,分層次地了解事物(如前所述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五大層次”);又可以分系統地剖析事物(如前述的自然、人、社會、居住、支撐網絡“五大系統”);梳理關系(面對不同問題,能從中找出若干關鍵的、重要的關聯線),以期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尋得可能有不止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再面對實際進行比較研究。
在上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免要借助相關學科的現有理論、知識和方法……,既可將相鄰學科聯系,形成多學科的整體,并能在如何解決問題中發揮創造力、發展學科,所謂“集大成、成智慧”。
就實踐來說,以問題為導向,作為解決矛盾的切入點,
所謂“統籌”,就是通過上述,以整體觀念將相關部分相互聯系,以達到 “綜合集成”;從“模糊共識”、“科技共識”中最終達到“決策共識”。
在綜合集成中,更有意識地、逐步地“發現”、“明確”創新點,發揮創造力,以期進入“綜合創新”的更高境界。(攝影 王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