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的公共服務性質決定了普遍服務業務是郵政的基本業務,是必須辦理并按照政府要求達到服務標準。郵政辦理的其他商業性、競爭性業務,則應根據郵政網絡能力、市場競爭力以及能否獲利等因素考慮是否開辦或采取相適應的經營方針,這些業務屬于郵政非基本業務。兩類業務的性質不同,應該采取不同的業務體制,業務發展戰略和業務經營方針。
1986年頒布的《郵政法》第十二條對郵政經營業務作如下表述:
“郵政企業經營下列業務:
(一)國內和國際郵件寄遞;
(二)國內報刊發行;
(三)郵政儲蓄、郵政匯兌;
(四)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規定的適合郵政企業經營的其他業務。”
現在看來,此條的不足有二 :一是未提哪些業務是屬于普遍服務業務;二是未區別普遍服務業務與其他商業性業務的不同性質,籠統稱“經營”。
郵政“經營”普遍服務業務是國家賦予的一項重要任務,目的是保障人民的通信權利,特別是保障偏遠農村地區的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樣的通信權利。這是郵政的基本職責;即使虧損也要辦理,因此與“經營”的概念是不同的。歐洲一些國家的郵政公司與政府簽訂協議,一方面政府給予普遍服務以財政補貼,另一方面郵政公司必須達到政府制定的普遍服務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達不到要求則處以罰款。最近英國郵政監管委員會由于皇家郵政的普遍服務業務沒有達到次日遞92.5% 的時限要求,決定給予皇家郵政750萬英鎊的罰款。可以看出,普遍服務的性質與其他商業性業務是截然不同的。
郵政開辦一些商業性、競爭性業務,是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能力,不承擔普遍服務職責,必須考慮盈利。如不能盈利甚至虧損,就可以不辦,完全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
兩類不同性質的業務應該實行不同的業務經營管理體制。普遍服務系統包括服務網點、郵路及郵件處理中心屬于公共基礎設施,不是企業性質。財務實行統收統支,不考核利潤、產生的虧損由政府給予補償,設施的建設、更新、改造也由政府投資。商業服務系統則應該按照專業分別建立專業性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些公司使用郵政網要與中國郵政結算,其盈利的一部分彌補郵政普遍服務的虧損。
另外,信件專營是國際慣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放開專營,但中國郵政實際專營權已被外經貿部5號令打破,如何收回?只有通過修改《郵政法》來解決。
根據以上分析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1986年頒布的《郵政法》關于郵政經營業務的條款需作較大修改建議:
一、應分別明確政府監管機構和郵政通信部門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
二、把“郵政普遍服務”單設一章,有關內容集中表述,包括:
——郵政專營的重量。
——中國郵政通信部門必須承擔國家規定的郵政普遍服務職責。
——郵政普遍服務的政府補償機制。
——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收入免征營業稅。
——郵政普遍服務業務的價格形成機制。
——郵政普遍服務的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標準由國家郵政監管機構制定,中國郵政遵照執行。
——其他有關普遍服務的內容。
——對于郵政開辦商業性、競爭性業務可單列條款,業務范圍不必統一限定,地方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開辦多種代辦業務及延伸服務。1986年頒布的《郵政法》中“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規定的適合郵政企業經營的其他業務”內容應予刪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給予中國郵政經營競爭性業務的自主經營權。
鑒于中國郵政的行業性質問題,修改《郵政法》需要通盤考慮恰當的用詞。如前所述,“企業”不能準確反映中國郵政的性質。事實上郵政并非純企業,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按企業機制運作,這與純企業完全按市場規律運作有很大差異,兩者不能劃等號。值得注意的是,“郵政企業”是一個通用名詞,范圍很寬,雖然國內還沒有中國郵政以外的“郵政企業”,但是市場的逐步開放,已經出現了各國的郵政到別國去經營郵政業務的情況,如德國郵政已經到歐洲其他國家去經營郵政業務了,據說德國郵政也想到中國來開展業務,將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因此有必要使用“中國郵政”這個專用名詞,以便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中國郵政”即中國國家郵政,就像美國郵政(USPS)是美國國家郵政,英國皇家郵政是英國國家郵政一樣,美國郵政法中專有一部分表述美國郵政總局組織機構的內容,針對性極強。不管將來郵政監管職能和服務職能分離以后郵政服務機構具體叫什么名稱,是中國郵政總局,或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但“中國郵政”作為專用名詞能夠代表中國的國家郵政,在世界上及郵聯會員國之間也是通用的。
與其將來要在《郵政法》的附則中解釋“郵政企業”,“是指中國郵政及其分支機構”,不如在條款中直接使用“中國郵政”這一十分明確的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