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要超越左右翼(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4日 14:27 新浪財經 | |
三.權力主導“保值增值”與“少數人瓜分”是危險的雙刃劍 郎咸平否認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把問題歸結為職業經理人沒有“信托責任”,把所有制化為內部管理和外部法律監督問題。有關制度問題有三個層面的爭論: 第一,國有制的“所有者缺位”,究竟是什么含義?如指人民民主權利和輿 論監督權利不夠,那么大家沒有分歧,應共同爭取政治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周其仁的:“權威性解釋”則不同,他專指國有資產沒有“最終委托人”, 如此就應該把國有資產量化到每一個公民,至少是本企業工人。這種量化極端復雜,包括把農民土地所有權分給家庭,然后把耕地和國有資產證券化,還要考慮到相關利益,比如本企業工人的權利與工齡,各企業效益不同等因素。方案的討論就需要幾年時間,改革的設計者們這些年來做過嗎?為什么不做公開公平的量化方案,而絞盡腦汁把國有資產分給少數經營者呢? 第二,是計劃經濟下的名義全民所有與實際政府控制的矛盾。 第三,是市場化改革中權力資本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 計劃經濟下政府通過行政體系直接指揮經濟活動,代理成本低。現在經濟活動復雜,干部思想變化,民主法治管理技術都不完善,政府如何控制經營者,“全體人民”如何控制政府?代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因此減少國有制的思路并沒有錯,問題在于如何由國有變成私有?沒有政治改革去限制權力,公開公平的私有化總是被批判,以資本限制權力是新自由主義神話,我們看到的是二者勾結,瓜分越演越烈。 將所有權和調控權分開成立國資局,不能擺脫權力對國有資產的實際控制。在地方分權體制下,分散化的權力和金融資本結合主導國資改革并獲得最大利益。以少數掌權者主導獲得特殊利益非常容易,因為在計劃經濟下就是他們集體掌握經濟資源。“產權改革”稍不注意就會演變成為權力系統瓜分,實質是把干部集體控制權按照“市場化”形式操作,最終變為他們的個人所有權。這就是我在1998年揭露的“權力資本化”,權力變資本的數額20年約20萬億人民幣。5年以后自由派朋友劉嘵波打電話問我:是20億還是20萬億?我說,20億還值得說嗎?可見他的吃驚程度非同一般。但是大家對我的研究只注意數字,忽略更深刻的問題,就是權力資本化不能公開進行。 如果能公開分配,無論公平還是不公平,總有規則可循,大不了把國有資產分配完畢。如果真能提高效率,把一部分國有資產分給經營者,大家也容忍了。但這需要合適的意識形態背景。日本明治維新把國有資產低價賣給功臣形成私人財閥,是因為國有財產在法律上屬于天皇。中國古代有分封制,皇帝分的是自己“家天下”的財產。即使是家天下也只能傳嫡長子,不能在眾多子弟之間分配,如此裂土封侯,數十年就天下大亂,以后不再實行。中國經孫中山革命以后就無人能夠稱帝封侯;經過共產黨毛澤東革命,“公天下”觀念深入人心,這才是最基本國情,貴族政治封王封侯那一套被歷史拋棄,一去不復返了。化公為私只以非法腐敗形式進行,其“原罪”永遠不可能被正式赦免。任何公開的把腐敗合法化的言論政策,都會侵犯共產黨執政和國家存在基本合法性,馬上被制止。誰說意識形態已經消亡?在根本問題上仍舊起根本作用。如果教育產業化只經過5年就引起大面積教育腐敗而不得不停止,那么我斷言,少數人公開合法地瓜分國有資產肯定是搞不下去的。 我在80年代投身于開放,在天津開發區搞外資和民主實驗,張維迎周其仁在北京設計改革,大家對舊體制深惡痛絕,包括想對國有財產早早分配,公平和不公平的方案都想過了,但最終拿不出“建設意見”,連資產核定這一關都過不去,因為要核定“黨產”,馬上叫停。不是不想分,而是沒有辦法分。這些過程想必張維迎,周其仁還沒有忘記,80年代那些老干部子弟做不了的事,難道下一代能做嗎?他們或他們父親沒有參加“打天下”,難道有資格分天下嗎?這難道符合“產權理論”嗎? 我在1998年指出:漸進改革最基本的特點是“權力資本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并劃分了侵吞國有資產的限度。退一步講可以瓜分國有資產,至少不能渾水摸魚,連私有財產一起瓜分了,這就是居民存款,城鎮居民住宅的土地使用權,農民耕地的家庭承包權和集體所有權,國有資產中間存放的社會保障基金。國有資產與上述私有財產并沒有明確的界限,中國又有非常強大的權力背景,只要一開口子,就會演變成“無度”瓜分,不可能不侵犯私人財產。在修憲問題上維護私有和公有沒有什么差別,只要權力不受限制,“國民財產”就都成為案板上的肉。既然大家都承認這點,為什么還要匆忙開這個口子呢? 中國現在非常危險,國有資產一方面流失,一方面流失不完。政府還在利用權力使“國有企業保值增值”,從1995年5萬多億增加到2004年的11萬億。增殖依靠的是第一,溢價發行股票,將股民10000億財產劃歸上市公司國有股凈資產,類似國有化的圈錢無度已使股市崩盤;第二,壟斷經營;第三,國債與銀行貸款投資,負債與總資產同時增長,凈資產沒有增長。這樣增值是不正當的,表面上維護國有資產,實際是給國資流失提供補充,當國有凈資產為零的時候,再流失就是私人財產。銀行呆帳和房地產泡沫增加,金融危機就臨近了。因此,必須馬上停止這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政策,也停止MBO之類的瓜分政策。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