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真正發表獨立觀點 中國經濟學家看誰的臉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1日 14:02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社記者 魏晞 獨立經濟學家郎咸平主持著一檔“財經郎閑評”的節目,但這位鐵齒銅(資訊 論壇)牙者眼下一點不“閑”。因為開罪了來自中國海爾、格林柯爾、TCL、科龍的“大金主”,他目前手握法院傳票,更要面對四方指責。
且不問專找大公司挑贊美的行為炒作與否、目的如何,再暫且擱置對其研究份量與深淺的疑問,這位郎先生至少應該贏得這樣的評論:不看他人臉色的經濟學家。 中國國內有媒體評論,中國經濟學家分為三類:理論研究型、商業型、為政府和公共利益服務型。此三類或獨坐書齋少問世事,或牽涉特定商業集團利益明哲保身,或服務于政府部門謹言慎行,都少了開口說話的自由。 因此,當以“獨立經濟學家”身分出現的郎咸平打出“曝光顧雛軍并購神話”“四問海爾管理層”“質疑TCL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財務數據”等等幾發重炮時,社會反應會如此激烈。 中國缺少不看他人臉色的經濟學家。至少面對那些羽翼豐滿的上市公司時,許多中國的經濟學家是失勢的。當他們以“獨立董事”的身份位列各大公司董事會時,恰恰缺少了“獨立”的聲音。或者說,他們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各自精深的宏觀領域,對微觀的公司治理問題缺乏熱情。 奇怪的是,更多時候中國媒體成為代表大眾監督中國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的中堅力量。他們口誅筆伐,揪出了銀廣夏、藍田股份、麥科特,捅開南方證券、德隆系身上的黑洞,往往使很多將不可收拾的錯誤得以止步。而經濟學家,卻很少在其中擔當角色。 大多出身文科的寫作者們尚且能從煩冗的上市公司年報、數據中找出問題,可見經濟學家非不能為,只是不愿為。 因此,郎咸平的聲音所以被一再放大,是因為這樣的聲音之前太少。他實際反映了目前投資者的普遍疑慮:擔心某些上市企業會在完全合法的前提下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據稱,郎咸平下一個研究目標將是北大方正、清華紫光(資訊 行情 論壇)、三九集團以及民企南京斯威特和上海的復星實業(資訊 行情 論壇)。無論如何,我們相信監督的眼睛越多,錯誤的行為越少;上市公司黑洞越少,普通百姓損失越少、國家也越好。不看他人臉色敢于說話的經濟學家,則是越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