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乘白鶴去,愛卻成永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5日 14:28 新浪財經 | |||||||||
邢瑩瑩 每個學生都不相信這是事實,但是這卻真是事實;每個學生都不愿意老師離開我們,但是他卻真地離開了我們;每個學生都想再叫聲老師,但老師卻掩映在我們記憶的鮮花叢中;每個學生都想再握老師的手,他卻在異鄉他國與我們輕輕地揮別。
眼淚,成了唯一剩下的東西,共著檐前雨,隔了窗,點滴到天明。 成為他的學生 我成為董老師學生時,他75歲,從事學術研究已經55年。 在成為他的學生前,聽過很多關于他的故事。學術上的、生活的,心中描述了無數個他的形象:思想深邃的思想者?滿腹經綸的學者?侃侃而談的經濟學家?經濟改革的斗士?歷經滄桑歲月的中國知識分子?到底哪個是他,我不知道,卻渴望知道,心中卻又一絲惶恐。 第一次上課,是2002年10月。我和幾位同門早早到了教室。到那里去坐電梯只能到八層,然后再爬一層樓梯才能到。先生來的時候提了一個袋子,我正好坐在門后,上前接,先生拒絕了,他說自己拿。坐到位置上后,他從袋子里拿出了十二本書,讓我們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然后仔仔細細地簽上名送給我們新入室的三個弟子。下課后,我跟上一屆的師姐說“那么厚的書,老師居然自己提過來了,覺得好失禮”。師姐說“董老師就是這樣,他從來不愿意麻煩我們”。 先生工作很忙,他卻總是按時給我們上課。上課的時候,一連幾個小時,他從來不休息,也沒有說過累。我們坐在那里聽課有時還要動來動去,覺得累,他卻不這樣,總是專注地給我們上課。上課次數越多,覺得先生年輕,根本不象是年過七旬的人。 2002年春節前與老師聊天,我開玩笑地跟老師說“董老師我還沒有坐過飛機,若您再到那里講學,我想和您一塊去,一是聽您的課,二是想坐一次飛機”。董老師竟然認真地答應了。春節過后,他打電話給我,說有事,讓我去。到家里后,他說2003年3月份他要到上海交通大學給EMBA上課,可以帶一名助手過去,準備帶我去,一是聽他講學,二是可以坐飛機去。當他知道我還沒有去過上海時,又給了我講了上海的好多名勝,叮囑我一定要去看看。 去上海是2003年3月27日,那時北京已有SARS病例。臨行前的頭一天晚上董老師打電話給交待我一定要帶上口罩。我當時卻全不以為然。在去機場的路上,董老師得知我沒有帶口罩,他讓司機周師傅找一個商店,要去給我買口罩。停車后,師生兩個人在商場門口僵持。董老師堅持要為學生負責,親自去買;我則認為那有讓老師為學生跑腿的道理,堅持自己去。最后,老師取得了勝利。可惜當時商場里已經買不到。他又到機場醫療服務部買了口罩給我。 在候機廳,老師告訴我如何安檢,如何入關。上了飛機,老師關照我系好安全帶。飛機起飛,經過每一地,老師告訴要看那里的風景。 情景歷歷在目,卻人去樓空。 SARS期間,老師難得有那么長的休息時間,我們都很為師母高興,因為老師終于可以有時間陪她。以前,只要先生有較大塊的時間,他都給了我們,從來也不休息,但這一次卻不得不在家休息。SARS期間與老師通電話,他說自己在家正好可以看些材料,關注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關照我一定不要出門,我對他說您也不要會客。他那時給我的感覺是一個熱愛生命的長者。 老師患病 SARS過后,師兄們順利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辨,我們也放了暑假,先生就抽時間到美國去探親。我們都為他高興,原因是先生2002年有了孫子,小家伙可愛聰明,到美國去,他可能會完全放松,享受天倫之樂。在去美國前,他仍忘不了老師的職責,將我們的實習安排好了才走。本想老師到那里會完全放松,但沒有想到的是,他這期間仍寫了三萬多字的文章。 “十一”前老師回國,他是下午三點鐘左右到了首都機場,但接著晚上就飛到杭州,連時差都沒有倒。“十一”放長假的前一天去看他,他精神很好,問了我們論文和實習情況。長假后與老師通電話時,發現他鼻音很重,我以為他感冒,他說沒有。其實后來從他的文章中才知道老師那時已經在等待檢查的結果,但他有那么多學生,他卻沒有告訴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人。這常常讓我想起去年我有一段時間壓力特別大,老師似乎覺察到了我的情緒變化,我到他家里,他與師母講了自己的經歷,那種開導和關心象父輩一樣,他希望我能快樂。但老師在等待有關自己病情的時候,卻選擇了獨自承擔。“十一”后,知道先生住院了,給他打電話,他說沒有什么事,只是例行體驗。給師母打電話,她也說沒有事。始終有點放心不下,可幾次打電話,先生和師母都說沒事。我內心有些莫明的恐懼和不安,但并沒有深想。在劉偉老師探視他后,才知道他得了癌癥。我馬上給老師通電話,話沒有出口卻泣不成聲,老師沒有說任何關于病的情況,只是囑咐我要堅強,說他沒事,并告訴了對我們幾個學習的安排和論文的安排。想去看先生,但又害怕影響他的治療,后來還是忍不住去看他。 第一次到醫院的時候,忐忑不安,不知道見到老師該怎樣說,也不知道會出現什么情形。去了,病房里站了十五六人,老師坐在那里,他精神很好,我怎么樣也不相信他是一個癌癥患者。他講給我們講了對我們的安排,并感謝我們來看他。鼓勵我們說:不要為他擔心,他還想為社會做事,為我們做事。 那一刻的神態,定格為我們心中永久的回憶。 老師一向身體很好。我們學生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經常說他活到一百歲沒有問題,甚至我們還說如何給老師慶祝百年壽辰。老師突然出現這種變故,我們很意外。看到先生那么的陣靜,我們卻不能平靜。得知國外的兒女們要求他去美國治療,我們每個人都想去機場送他。當時說不清心里是何感受,難舍其去,難勸其留;期望老師能接受最先進的治療,又害怕他在異國他鄉會孤獨。因為知道老師的性情,我們要大師兄打電話向他表明了我們要去機場送行的想法。一向合藹的老師卻發了火,他堅決不讓我們送。先生就這樣象以前一樣離開北京。 遺憾與自責,掏空了心。 先生到了美國之后,我們卻更緊張。他在國內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他,知道他的狀態。但到了美國,我們卻不能隨時知道他的情況。先生到了美國,為了相互傳達老師的情況,我們幾個學生聚到一起的次數卻多了起來。清楚記得我們第一次聚會的時候,我們幾個都到齊了。當我們舉起酒杯不約而同地想到給遠在美國的老師祝福,祝愿他能早日恢復健康。以后每一次聚會,這都是我們的第一道且必不可少的儀式。仿佛冥冥之中有安排,這時先生從美國打了電話過來,為一個學生的論文。當我們與老師一一通話時,我們每個人都表達了自己最美好的祝愿,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心情沉重。 老師第一個療程期間,我們每次聚會都會與遠在大洋彼岸的老師通話。老師病情的任何進展都牽動了我們每個人的神經,師生之間的鼓勵是我們選擇堅強的最好理由。2003年12月22日是先生第一個治療療程結束的日子。大家都想知道結果,卻都不敢與老師通電話。我們誰也沒有勇氣聽到萬一不好的情況,那種壓力是無形的,那種期待也是無限的。我們給周師傅打電話讓他有好消息通知我們。當接到周師傅的電話時候,我們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氣:50%左右的癌細胞都在消失或正在消失。 老師的《赴美治病記》鼓舞了我們大家,但他客觀冷靜的分析卻讓我們心存一絲憂慮。 后來由于治療的副作用,老師的生活起居受到了很大挑戰。但期間他堅持看完學生的開題報告和論文提綱,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直到最后離開,他仍掛念著我們幾個沒有畢業的學生。 愛戴,心中升起,卻不知該再飄向何方。 我心中的老師 在世人眼里,他是位著名的經濟學家。這是他承擔的社會角色,也是他奉獻一生的事業,更是他放棄常人娛樂、休息甚至與家人共聚的收獲。當他從蘇聯學成回國后,他關于中國經濟的核算理論震動了世界。歷史的原因阻斷了他的研究,卻沒有使他放棄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思索。“撥亂反正”之后他率先提出了“政企分離”、“政社分離”,對中國經濟的洞察震驚國人。改革開放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國經濟研究中。豐富的實踐是他理論的源泉。八十年代初,他敏銳地洞察到西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失敗的原因是僅僅進行了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沒有進行所有制改革,大膽地提出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對所有制進行改革,才能取得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當時,他因為這個理論提的太早而受到了批判,但中國改革的實踐卻驗證了他理論的深邃和洞察。他形象地用“八寶飯”解釋中國所有制結構,并從理論上論證了為什么要發展市場經濟就要進行所有制改革。在外國學者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提法困惑時,他用自己的公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于社會主義加市場經濟又等于社會公平加市場效率”使他們茅塞頓開。他從理論上分析了“溫州模式”與“蘇南模式”的優劣,他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江浙這塊中國經濟最活躍的沃土。對“公共所有制與公眾所有制”的論述凸顯他思維的縝密和邏輯的自洽。在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問題面前他陷入了深思,對比的分析呈現學者對自己祖國的深情,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即使碩果累累,他卻不放松自己。對新興工業化道路的關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解決,創業板的建立,證券、期貨市場的發展,他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不怕與人爭論,總是鮮明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他曾經對我說:“理論是個大問題,馬虎不得。” 這就是董老師,大家心目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成為他的學生后,課堂上我們師生相互交流,老師或解惑答疑,或靜靜聽學生發言。他關心我們每個學生的成長、工作及學習情況。課堂下,我們象一家人談天說地。許多事情堆積在一起,“淡化”了他在我們心中著名經濟學家的形象。感動我們的卻是我們與他相處交流的那些生活和學習中的“小事”。他如父親般的關心是他的離去刺痛我們心扉的理由。無法忘記他是他對我們如自己孩子般的喜歡和愛護。 先生是一個“謎”,他學術深邃厚重,對人卻清澈如水。 所有的學生在低低傳吟著他對我們的關懷,我們對他的思念,但卻再也聽不到到老師親如父親的深切教誨,再也看不到他那充滿慈愛的臉龐。本來以為七十七歲的生日問候是他回歸鄉土地的前奏,他卻帶著問候…… 夕陽,映照在人身上,叫人斷腸。 將來的相見,更是斷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