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盧德湖
近幾年來,日本經濟一直在泥潭中苦苦掙扎,遲遲擺脫不了低迷不振的局面。為了推動經濟復蘇,日本政府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希望通過信息技術(IT)改革日本的經濟社會,使日本經濟盡快走出困境。
日本在90年代之所以陷入長期的經濟蕭條,根本原因是經濟結構性問題突出,缺少新的經濟驅動力。國內外市場趨于飽和且競爭激烈,使得六、七十年代拉動經濟飛速發展的鋼鐵、船舶、化纖、家電、汽車等工業風光不再。經濟問題已經成為日本歷屆政府的心病,使得多位首相焦頭爛額。
日本一直是信息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大國,但其民眾的信息設備使用能力、國內通信基礎設施卻出人意料地落后。有關數據顯示,日本國民的因特網利用率目前仍較低,全國47個都、道、府、縣,包括城市在內,利用率沒有一個超過50%,最高的東京及其周邊地區,也只有46.9%,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北海道為28.8%。如今,日本政府和企業已逐漸認識到:信息技術不僅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擁有改變經濟結構的力量,而且還是開辟新的市場,實現節省資源和能源的“環保型社會”的關鍵,可以推動日本經濟復蘇和社會發展。
為了加快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近幾年來,日本政府和企業都加大了投資力度。在日本政府預算中,有關信息技術的投資逐年增加,到2000年度已從1996年度的1.3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25日元)增至1.7萬億日元,4年間增加了約30%。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日本企業也在不斷擴大信息技術投資,且投資力度大于政府的水平。1998年度,民間企業的信息技術投資共10.4萬億日元,比8年前大增了70.3%。同時,日本信息通信產業的研發經費也比上一年度增加了6.3%,占日本各行業研發經費總和的30.5%。
2000年,日本政府出臺“IT革命”方案,宣布揭開21世紀IT基礎設施建設的序幕。小泉純一郎上臺后也提出要在五年內實現使日本成為世界領先的IT大國的目標,其新經濟政策也包括了推進“IT革命”的具體措施。目前,一項名為“電子日本”的項目正在實施中。日本政府計劃耗資370多億美元,在全國建立龐大的電腦網絡系統,并通過改善光纜線路來提高網絡的速度與質量,同時提高信息科技水平。
事實證明,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不但對日本經濟走向復蘇起到了促進作用并且沖擊和改造著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日本總務省不久前公布的2001年“信息通信白皮書”說,去年日本信息產業取得了飛速發展,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正在加速,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向經濟、行政和國民生活等社會各個領域滲透。
白皮書提供的數據表明,去年日本因特網用戶增加了74%,達到4708萬人,普及率已提高到37.1%;個人用電腦的上市量為1155.4萬臺,超過了彩色電視機的上市量(1030萬臺);因特網在企業中的普及率高達95.8%,比一年前提高7.2個百分點;電子商務市場擴大了2.3倍,增加到了47.8萬億日元;開設網站的政府機關(中央省、廳和都、道、府、縣)達到100%,市、區為84%,村、鎮為61%。
那么,IT革命能否真的拯救日本經濟呢?有關專家認為,日本發展信息產業以推動經濟發展對經濟復蘇起到積極作用,但多年來阻礙日本經濟遲遲不能復蘇的結構問題也不會因為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而得到根本性解決。
首先是日本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太多太重,即使經過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的集中治理,日本銀行的不良債權仍有32.9兆日元,而且銀行壞賬準備金也明顯不足。流通和建筑行業的企業幾乎長期赤字經營,前期日本股市的大幅下滑使銀行資產快速縮水,進一步加劇了不良債權綜合治理的難度。
其次是隨著經濟的下滑,個人收入急劇減少,消費者消費信心深受打擊,消費支出欲振乏力。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帶動全球經濟出現萎縮等因素也拖累了日本經濟今年的增長前景,目前日本物價和生產同步快速下降也表明日本經濟極有可能出現滯縮的危機。
小泉在闡述建立適應21世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制時指出,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結構調整提高日本經濟的發展力。其主張的新經濟政策打破了前兩屆內閣以追加投入為主的舊有經濟模式,讓日本國民似乎看到了經濟復興的一線希望。但是這種以結構調整為中心的新經濟政策一旦實施,將不可避免地引發“社會陣痛”,給小泉帶來一系列必須面對的社會難題,能否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小泉新經濟政策成敗的關鍵。
短信發送,浪漫搞笑言語傳情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