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芃/文
作為一名財務經理,賓厄姆曾經帶領施樂公司度過了經濟不景氣的艱難歲月;為了粉飾公司日益惡化的業績,他也曾“創造性地”進行過會計操作,甚至還饒有興趣地發明過一些花招。但是幾經猶豫之后,賓厄姆毅然向公司高層的執行官們指出了這種誤導性會計操作的弊端———這樣掩蓋了更大的問題。他獲得的回報是:去年夏天晚些時候被公司解雇。不甘寂寞的賓厄姆對施樂公司提起了訴訟,并作為主要證人協助證券交易委員會展開了對前雇主的調查。
施樂公司先是把賓厄姆的指控斥為“毫無根據”,幾個月之后,他們的回應才姍姍來遲。施樂公司重新發布了公司過去三年的財務結果,并承認他們曾多次在實踐中歪曲了會計準則,包括違規動用1億美元儲備來沖抵一筆不相關的費用———而這正是賓厄姆的指責之一。施樂公司減少了1998和1999年的稅前利潤共1億美元,又在2000年的稅前利潤中多計算了600萬美元。在證券交易委員會一份文件的腳注中,施樂公司還首次披露他們曾通過一系列的一次性交易和改變會計“預期”而使得1998、1999和2000年度的稅前利潤上升了8.45億美元———在這三年總計21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中,這是相當大的一筆。
施樂公司堅持認為對上述項目的會計處理都是適當的,也不需要調整。公司的女發言人卡羅內稱,賓厄姆的指控都是建立在傳聞和臆想的基礎上的。她表示公司新發布的結果推翻了賓厄姆的大部分指控,因為公司的外部審計只是發現了一些小問題。至于那8.45億美元,卡羅內說在近期對施樂公司嚴密的會計審查后,公司將向股東們作出特別法庭披露。如此說法無異于給賓厄姆的主要指控(公司通過不規范的會計操作粉飾90年代后期的財務報表)提供了把柄。
會計事務上的問題還不是施樂公司的全部麻煩。激烈的競爭和公司管理不善使得這一上世紀的行業俊杰如今雄風不再。90年代后期,臺式打印機侵吞了施樂的大片市場,債務堆積,公司大幅裁員,同時傾銷產品以站穩陣腳。由于擔心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去年末施樂公司的股價曾一度跌至4美元。目前公司的股價已回升至9美元附近,但與兩年前60多美元的價格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樣的背景下,施樂公司財務部被迫弄虛作假的壓力劇增。賓厄姆去年12月向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者揭發:施樂公司的高層曾頻繁簽署命令要求通過會計方法來產生利潤。他在證詞中稱,根據會計報表計算收入已是公司慣用的做法。
起初,賓厄姆對這種做法樂此不疲,因為他覺得這對人的智力是個挑戰。但在與花旗銀行的一次“合作”后,他覺得很“沮喪”。在他看來,會計處理只是被用來掩蓋公司的問題,它們本身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數據。公司的投資主管萬倫就曾警告過賓厄姆拋掉公司的股票,因為“一切都一塌糊涂”。
賓厄姆沒有賣掉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但施樂公司記帳上的問題卻很快暴露出來。去年5月,公司在墨西哥發現了嚴重的會計違規行為,并解雇了一打以上集團在墨西哥和拉美地區的經理人。賓厄姆向證券交易委員會透露,公司的全球審計主管科爾伯恩去年底曾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召開會議,和審計經理加拉格爾討論1998和1999年總計5億美元“特殊的會計處理”,并商定施樂要不惜一切“阻止對墨西哥事件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