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姚立/文
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歐盟現已成為一個進入“不惑之年”的高度一體化區域性組織。然而,不惑之年的歐盟也在為前途感到困惑。近來,關乎歐盟發展前途的話題在成員國中逐漸增多。大概正是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比利時自今年7月1日正式接過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接力棒后,就將歐盟前途的討論列為主席國日程的重中之重。
人們或許要問,歐盟已成立40多年,為什么要在此時開展這樣一場討論?如果用形象的語言概括,就是歐盟這條船正面臨嚴重“超載”:當初為6國修建的船體擠進了15個成員國,新船員也已排起長隊,等待登船。因此,歐盟必須在接納新成員之前加固船體,調整好航向。否則,這條“超載大船”的航行將更為艱難,甚至有翻船的危險。
眾所周知,歐盟正著手第五次擴大,同中東歐12國的擴大談判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土耳其作為獲得候選國資格的國家,也焦急地等待著談判。按照剛結束的哥德堡首腦會議的精神,歐盟應在2002年底結束同進展較快的申請國的談判,2003年就要按照成熟一個、接納一個的原則正式實施東擴。如果在這次歷史性的擴大之前不能大體完成關于歐盟未來的討論,擴大后的歐盟勢必會因成員國的發展水平差異加大而面臨困難局面,甚或陷入癱瘓。屆時,歐盟雖然完成了東擴,但內部機制和決策程序的不順會使它舉步維艱,變成被削弱的歐盟,就更談不上在國際上發揮重大作用了。
目前,這場討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歐盟將來按什么模式發展,二是歐盟的委員會、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這三大機構未來的地位、功能及其相互間關系如何調整。兩者互為關聯,又互相影響。德國外長菲舍爾提出“歐洲聯邦”的設想,在歐盟內部引起不小反響。此后,施羅德總理也提出帶有德國色彩的聯邦發展設想。根據施羅德的模式,歐盟委員會是歐盟未來的執行機構,理事會和議會則是兩個立法機構,即歐盟的兩院。
德國的設想多少使法國這個歐盟歷來的“領頭羊”有些被動。盡管希拉克總統繼菲舍爾之后就歐盟問題表了態,贊同搞一部“歐洲憲法”,但作為總理的若斯潘卻遲至不久前才發表有關講話,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受左右“共處政治”牽制的法國,在這場關于歐盟前途的辯論中落后了。但從法國輿論來看,關于歐盟建設的言論已開始多起來。隨著比利時出任輪值主席國,討論會不斷深入,并將擴展到歐盟各國。在去年底的尼斯首腦會議上,歐盟各國責成今年的兩個主席國將歐盟建設的討論列入其工作范圍,2004年再舉行一次歐盟政府間會議,以結束這場事關歐盟前途的討論。比利時已經表示,要在年底主席國任期結束時發表一項拉肯宮聲明,為2004年前的討論劃定一個框架。為此,比利時專門聘請了由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德洛爾等人組成的“賢人小組”,作為比利時首相的私人顧問。此間不少人士認為,歐盟普通公民對歐盟建設比較淡漠,歐盟一體化事業雖在不斷發展,但歐洲政治家們追求的“公民歐洲”還遠不是現實。因此,人們希望通過這場討論喚起民眾對歐盟的關心,使歐盟更貼近百姓。
圍繞歐盟建設的討論涉及歐盟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加之歐盟內部對歐洲建設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因此,這場討論將難免出現激烈交鋒。各成員國都會按自己的利益和理念來設計未來歐盟的模式。“聯邦”還是“邦聯”,一字之差,反映了對歐盟未來的不同態度。“聯邦”意味著成員國向歐盟讓渡更多的主權,這對以英國為首的更注重政府間合作,意欲將歐盟建設成自由貿易聯盟式的區域性組織的成員國來說是個難題。英國在歐盟內部是個較“特殊”的成員,在歐盟一體化建設中始終和大陸國家保持一定距離。布萊爾首相上臺后,對歐盟的態度較保守黨時期大有改觀,尤其是在推動歐洲防務建設方面發揮了不小的積極作用。眼下,布萊爾剛剛重獲大選勝利,英國將會以不甘落后的方式加入這場討論。歐盟的這“三駕馬車”和其它成員國間會有更多的交鋒。
2004年歐盟政府間會議將對這場討論作何結論,完全取決于各國對本國和歐盟利益的權衡,取決于各國既斗爭又妥協的結果。幾十年來,歐盟在一體化道路上經歷了不少危機,但各成員國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也學會了在適當的時候讓步。這種“游戲規則”將體現在關于歐盟前途的討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