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后,波蘭的經濟轉軌進程已歷時11年,大致經歷了“休克療法”的激進改革(1990—1991)、停止下降和恢復增長(1992—1993年)、快速增長(1994—1997年)和適度增長(1998年至今)4個時期。現經濟發展已基本趨向穩定。波蘭的經濟轉軌被西方稱為中東歐國家中頗為成功的典范。
波蘭經濟轉軌是從所謂的巴爾采洛維奇“休克療法”計劃開始的。巴爾采洛維奇想通過“休克療法”,使波蘭一躍而進入市場經濟。這是波蘭經濟轉軌最突出的特點。“休克療法”的創始人薩克斯當時認為,通過“休克療法”可在6個月內完全消除通貨膨脹,半年之后生活水平開始回升,10年后完全達到歐洲水平。薩克斯當時還保證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談判成功,3年內波蘭每年能得到20億美元貸款。但改革初期,激進的、一步到位的轉軌措施曾使生產、消費和投資急劇下降,從而導致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下降。
波蘭經濟轉軌的第二個特點是,“休克療法”在波蘭實際實施的時間是有限的。首先應該承認的是,“休克療法”在遏制波蘭惡性通貨膨脹、穩定貨幣、改善市場供應狀況和推動私營經濟發展方面起過積極作用,但其結果卻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加深,代價太大,從而導致了波蘭劇變后政府危機接連不斷。1993年左翼聯盟政府上臺后,一方面堅持推進和深化改革,另一方面適度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采取了一些緩解矛盾的做法,把與群眾生活、福利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并及時提出了“波蘭戰略”(1994—1997),這實際上是放棄了自由市場經濟,轉而實行較為穩妥的社會市場經濟。
波蘭經濟轉軌的第三個特點是,轉軌中,波蘭宏觀經濟政策基本上保持了連貫性。1989年劇變后,波蘭歷經了左右翼輪換執政的七屆政府,九易總理,變動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各政黨之間的斗爭不斷,但經濟政策卻始終保持了相對的穩定,都主張盡快向市場經濟轉軌。
波蘭經濟轉軌的第四個特點是,西方國家的援助為波蘭經濟轉軌提供了重要保證。波蘭是中東歐地區劇變的領頭羊,因而,西方在減免債務、延期還本付息和提供新貸款等方面,特別是在減免債務上,都采取了傾斜政策。1989年波蘭的外債約為415億美元,同時,還欠經互會國家58億轉賬盧布,已到了無力償還的程度,更不可能再借到新貸款。為此,能否減免外債已成為波當局的當務之急,經過艱苦的談判,終于在1991年4月和1993年3月,分別同巴黎俱樂部和倫敦俱樂部達成減免波蘭欠巴黎俱樂部330億美元中的50%和欠倫敦俱樂部132億美元中42.5%的協議。同時,波蘭還得到了其他國家難以得到的優惠貸款,其中包括10億美元的貨幣穩定基金。正是這一原因,波蘭的國際金融關系才得以正常化,并較快地恢復了貸款信譽。
通過11年的艱辛努力,波蘭市場經濟的體制已基本確立,市場經濟的法則、法規也已近完善。可以說,波蘭的經濟已開始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但從今后的發展,特別是波蘭政府把加入歐盟作為自己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來看,波蘭要完全達到歐盟和西方發達國家所要求的標準,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如當前波蘭的失業率、通貨膨脹率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是很高的;對外貿易上的巨大逆差、社會保險及醫療體制的改革和巨額的外債也都是重要的抑制因素;大中企業的私有化也是當局所面臨的重要難題。
有關波蘭今后的經濟發展戰略早已成為波蘭政府和波經濟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其基本立足點就是要加速私有化、取消財政赤字、降低稅率和加快結構改革,更寄希望于國際環境的改善。
從近3年的經濟發展情況看,波蘭經濟確實已站穩了腳跟,開始轉入適度、平穩的發展,只要波蘭政局不出現大的動蕩,政府經濟政策不出現大的失誤,波蘭的經濟仍會繼續向前發展。(苗華壽)
《人民日報》(2001年03月20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