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際財經 > 聚焦2011年APEC峰會經濟議題 > 正文
本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在美國夏威夷舉行。而自從進入11月起,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日程就異常緊張,從法國戛納的G20峰會到夏威夷的APEC峰會以及之后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東亞峰會,都將留下他的身影。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實現“自我救贖”和“拯救世界”是美國自詡的“兩大重任”,但如今的美國在挑戰面前顯得左右為難,奧巴馬也陷入了“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鄒強
美國難對歐債危機開藥方
為期兩天的二十國集團峰會11月4日在法國戛納落下帷幕,此次峰會因為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而受到格外關注。峰會雖然受到希臘公投的影響,但最終還是通過了“戛納行動計劃”,并發表《二十國集團戛納峰會宣言》。
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世界領導人在穩定全球經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歐洲制定的減免債務計劃為緩解歐債危機奠定了基礎,現在需要的是“歐洲的計劃必須得到執行”。奧巴馬說,他對歐洲領導人有能力解決歐債危機很有信心。
然而在G20峰會之前,美歐之間卻是另一番景象。奧巴馬總統9月時曾批評歐洲國家沒能修補歐洲金融體系中的缺陷,歐債危機“嚇壞了全世界”。與此同時,多次強調要“領導世界”的奧巴馬總統,在美國應如何幫助歐洲國家應對債務危機方面,則始終是三緘其口。
“現在的美國對G20與其說是領導,不如說是接觸。”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希瑟·康利說。與2009年4月的倫敦G20峰會相比,人們對美國和奧巴馬總統的期望大為降低。
對中國在G20峰會的表現,美國媒體用“氣勢逼人”來形容,而對奧巴馬與會的心情,則多以“酸楚”來描繪。
康利表示,人們原本預計從G7到G20會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但事實并非如此,當前的歐債危機將在事實上“加速這種轉型過程”。“人們今后更為關注的問題是,誰在真正領導G20以及影響從G7到G20的轉變。”康利說。
歐債危機影響沖抵華爾街
奧巴馬總統在總結G20峰會成果的同時,也承認美國經濟的表現“欠佳”。他強調,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最重要的事情是讓自身經濟快速增長。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10月31日,華爾街上市期貨經紀公司MF Global(下稱曼氏公司)向法院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成為在歐債危機沖擊下第一個倒下的美國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曼氏也是2008年雷曼兄弟以來最大的破產金融公司。
根據曼氏公司的破產保護文件,該公司資產為410億美元,負債為397億美元。在曼氏申請破產的同時,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對該公司的相關丑聞展開調查。據該公司一名高管透露,曼氏挪用了客戶資金,一筆10億美元的資金有3億美元“不翼而飛”。但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虧空是否補齊,也不知道資金挪用的用途。
對曼氏掌門人喬恩·科爾津而言,他可謂“連遭不幸”。1999年,科爾津從高盛集團主席的高位被拉下馬。此后,他又在新澤西州州長選舉中“下錯了注”,數百萬美元助選資金因此打了水漂。
在主導曼氏的對外投資中,科爾津也有些眼力不濟,花了63億美元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債券。這些歐洲債券在近幾周急速貶值,加劇了市場對這些國家債務違約的擔憂。
其實早在9月,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就發出警告,曼氏高估了對歐洲債券的投資,并要求曼氏公司增加現金儲備。事實證明,正是曼氏投資歐洲債券,特別是意大利的短期債券,最終導致了公司破產的厄運。
11月1日下午,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終止了曼氏公司的股票交易。4日,現年64歲的科爾津宣布辭去曼氏首席執行官職務。
康利指出:“曼氏破產很大程度上源于投資歐洲的邊緣性債券,這表明歐債危機有著傳染效應,它或許會以無法預計的方式沖抵到美國的海岸。”
APEC著意打造亞洲貿易戰略
輿論認為,美國在G20峰會上之所以“風光漸暗”,一方面是因為它自顧不暇,難對歐洲施以援手,另一方面是因為對奧巴馬來說,以東道主身份主持的APEC峰會更為關鍵。
夏威夷是奧巴馬總統的出生地。11月12日至13日,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舉行。8日到13日期間,APEC會同時舉行系列部長級會議和企業峰會。
“奧巴馬政府對APEC峰會的重視,意在展示美國已經回到亞洲,而且正將貿易政策作為戰略優先。”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東南亞項目主任保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最新作出的民調顯示,在“哪個地區對美國最為重要”這個問題上,受訪的美國民眾絕大多數回答為“亞洲”。這是美國首次出現這樣的民調結果變化。
據悉,本次APEC峰會將主要關注三大問題:一是推進“下一代貿易與投資”,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二是促進“綠色增長”,倡導綠色科技在能源等領域的推廣和運用;三是推動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提高生產力并增加就業機會。
分析認為,美國國會日前通過的美韓、美巴(拿馬)和美哥(倫比亞)三個自由貿易協定,對奧巴馬政府推行亞太貿易戰略,并從中發揮“領導角色”是一大利好因素。
“跨太平洋戰略”難立竿見影
為在貿易戰略上實現“重返亞洲”,美國近年加入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TPP),并力圖以TPP為基礎打造全新的亞太貿易平臺。美國推動TPP的進展以及如何平衡TPP與APEC的功能,也成為媒體對本屆APEC峰會關注的一大焦點。
“在世界貿易組織關于多哈回合談判受阻的情況下,美國倡導的TPP計劃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美國前貿易代表克萊頓·尤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反映了一個現實,即未來數十年世界貿易的增長將主要來自太平洋地區。因此,這個地區貿易的自由化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TPP現有秘魯、美國、澳大利亞、文萊、智利、馬來西亞、新西蘭、新加坡和越南9個成員。隨著美韓自貿協定的通過,韓國加入的可能性大增。日本的野田佳彥政府對加入該計劃也表現出極大興趣。
不過分析認為,TPP在緩解美國的經濟和貿易困境方面難以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
尤特對本報記者指出,一方面,TPP談判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一些核心問題上難以很快達成共識。另一方面,韓國和日本雖然有望加入TPP,但TPP的擴容步伐如果太快,也將帶來新的問題,因為每增加一個新成員,就意味著談判時間的延長以及談判難度的增大。
一時“情急之下”,日前在向共和黨宣傳推動就業法案時,奧巴馬總統甚至搬出了“上帝”,他引用“上帝助自助之人”這句話,強調通過就業法案的重要性。
或許是政策有了些許成效,目前奧巴馬的處境略有好轉。11月初的民調顯示,奧巴馬的支持率已從10月初的41%回升至47%。而勞工部10月份的數據也表明,全美當月的失業率小幅回升至9%。
但不論是自我救贖,還是拯救世界,對今天的美國來說都不如往昔那般容易。從G20到APEC乃至到稍后的東亞峰會,這回美國當真需要認真思考今后應該和能夠扮演的角色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