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曾頌 王凌菲
實習生 江玲玲
■擔保業遭遇兩頭尷尬:向中小企業傾斜政策落地難,資金閘門仍緊閉;中小企業應收賬款一旦資金斷流,將觸發三角債危機
■有銀行業人士陳情:國有四大行向中小企業貸款閘門基本關閉,股份制銀行額度也近枯竭。企業償付已有貸款以后,恐怕難再獲新貸款
“倒閉潮”是不存在的,但中小企業確實“手拉手走在懸崖邊”———近期羊城晚報對擔保業作深度采訪時了解到,業內人士對此已形成高度共識,他們對資金面表現出深深的憂慮。
而作為連接銀行與中小企業的橋梁,擔保業在兩頭都看到了異常:這邊廂,決策層要求銀行對中小企業傾斜,但政策落地不扎實,資金閘門仍在閉緊;那邊廂,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不合比例地上升,一旦資金斷流,可能觸發三角債。
貿易鏈風險在積累
“部分地區的情況比2008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廣東最大金融擔保公司銀達擔保董事長李思聰說。他認為,今年以來中小企業各項成本上升,加上銀根收緊,貿易鏈積累了大量風險。“一些企業的應收賬款不成比例地上升,可能引發三角債惡意循環。”
中長富擔保總裁寧作華也持類似觀點。他對羊城晚報記者解釋說,貿易鏈的本質是資金鏈,“我從上游買貨,賣給下游;在下游收不到錢,就沒法繼續向你買貨,導致你的貨賣不出去。原來大家都有錢賺,現在我只能賒銷,原來100元的貨提高到120、130元。”如此循環,產業鏈上下端都在積累應收賬款。
“一家企業資金鏈斷了,整條供應鏈都可能出問題。”寧作華說,“我們現在不要夸大風險,但一定要正視。”
如果企業能貸到款,問題就不會發生。擔保公司一直幫中小企業拿貸款,靠收取擔保費吃飯,他們今年遇到新問題:出具了擔保書,甚至銀行也通過了審批,但就是出不了款。“銀行沒額度,怎么辦?”寧作華雙手一攤。
“小貸十條”落地難
決策層在收緊銀根時,無疑也考慮到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問題。今年5月,銀監會發布《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又稱“小貸十條”,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滿足符合條件的小企業貸款需求,在額度授權、考核方面均有寬松措施。
很快,各家銀行也紛紛開發中小企業貸款產品。但信用額度不足,使小貸十條難以切實落地。
在8月5日的廣東省中小企業服務日上,民生銀行廣州分行中小企業業務管理部產品經理周皓表示:“受政策影響,國有四大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閘門基本關閉,股份制銀行貸款額度也接近枯竭。對企業來說,償付已有貸款以后,恐怕已難于再獲得新的貸款。”
周皓建議,應收賬款較多的企業,要警惕上游企業的現金流狀況。“經濟環境不確定之下,現金為王。企業要多留現金在手,有貸款的企業最好申請提高貸款額,或者著手準備新貸款。”
申銀萬國分析師董樑近期在溫州、寧波調研了5家股份制銀行,發現分行對小企業貸款很糾結———小企業布局分散、財務制度不健全,與銀行沒有長期穩定的合作,因此審核成本高、信用風險大;但如果不做,又難以滿足監管層的考核。
信貸閉閘 擔保業“長不大”
“我們擔保業是被動增長,銀行信貸緊縮,業務量就上不去。”中長富擔保總裁寧作華說。據統計,截至2010年,廣東省登記注冊的擔保公司有310家,擔保資金總額為349億元,在寧作華看來是“小兒科”。“廣東中小企業一百萬家,我們服務的只不過1萬家左右。”
廣東天信擔保總裁王剛則稱,擔保業是典型的“兩高一低”。“成本高、風險高、利潤低,我做一百家企業,每家收2%到3%的擔保費,只要出現一家代償,全部利潤就賠進去了。”不過他同時表示,銀根緊縮下優質企業客戶多了,可以更謹慎地篩選,目前公司尚無一例代償。
由于業務過度依賴銀行,成長空間不足,有些擔保公司卷入“民間高利貸”。廈門融典即是一例,事發后留下37億資金黑洞。
王剛對羊城晚報記者說:“廣東的企業作風比較踏實,據我所知,做高利貸的很少。天信更沒法做,因為以后準備上市,高利貸的利潤沒法體現,體現了就違法。”
危局探源
“慢性病”還是“急剎車”?
問題根源是成本上升還是政策急剎車,兩派觀點針鋒相對
當前中小企業的困局,根源在何方?羊城晚報記者在8月5日由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廣州市中小企業局舉辦的“中小企業服務推廣日”活動上了解到,各方的共識是“中小企業面臨瓶頸性困難”,但最終根源在哪里,與會者大致分為“慢性病”和“流動性急剎車”兩派。
成本上漲剝奪企業利潤
“是有這么種說法,說2009年中小企業是急性發作,今年是慢性病。”廣州市中小企業局副局長葉華東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葉華東分析,2009年金融危機突然殺到,珠三角企業根本沒做好準備,當時訂單急劇下滑,同時原材料價格大幅暴跌,導致庫存減值嚴重,進而打斷資金鏈;而今年主要是面對綜合成本(尤其是原材料、勞動力)上漲的問題,該問題已積累多年,如今正把企業逼向崩潰邊緣。
長三角情況也類似。根據申銀萬國證券近期對寧波、溫州的調研,企業停產的主因是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企業維持開工,是為了留住供貨商的地位;調研發現,寧波中小企業的開工率僅在20%左右。
多名企業界人士也認同此觀點,認為盡管今年“融資難”格外突出,但成本上升才是問題根源———其背景是大宗商品日益稀缺、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枯竭。
“政策急剎車”導致資金斷流
也有人認為,國內中小企業經過“冰火淬煉”,能存活下來的都是強者,不會輕易被成本難倒;當前的困局,主要是流動性“急剎車”的后遺癥。
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中長富擔保總裁寧作華打了個比方:“金融危機的時候政府放出4萬億,等于是你開車開到40邁,突然一腳油門加到250邁;今年通貨膨脹厲害,又一腳剎車減到60邁。再好的車也經不起折騰。”
寧作華認為,目前貨幣政策出現惡性循環———央行調整存準率,導致資金成本增加,反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同時企業融資成本增加,要通過民間借貸或上下游賒銷來獲得流動性,財務成本也上漲。這最終反映為物價上漲,推高CPI,使央行啟動新一輪緊縮……
“從過度投放到過度緊縮,中間過程太短,企業受不了,經濟整體也受不了。現在不是成本的問題,企業愿意付出高成本來貸款,問題是能不能貸到。”寧作華說。
官方辟謠
“倒閉潮”?廣東省中小企業局辟謠:
珠三角開工基本正常
近期東莞部分企業倒閉,引發“倒閉潮”的說法,對此廣東省中小企業局頻頻辟謠。記者在5日舉辦的“中小企業服務日”上多方求證,得到的說法是:目前珠三角開工基本正常。
“倒閉潮是不存在的。”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說,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私營企業戶達100.92萬戶,比去年末增加6.44%,個體工商戶比去年末新增29.1萬戶;私營企業上半年出口620.1億美元,同比增長42.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廣州市中小企業局副局長葉華東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近期該局在獅嶺、新塘調研,“總體而言工業區還是正常開工。”
另一個印證來自第三方技術檢測機構。SGS中國區副總裁馬曉野表示:“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還在增長,所以我們的業務也越來越多。”該公司主要為中國出口企業作產品檢測,以保證產品符合客戶所在國家的技術標準。
馬曉野表示,今年以來國內新產品研制的測試需求突然“異軍突起”,尤其在工業制成品領域,又以石油天然氣和節能減排產業較突出———說明該領域的“中國力量”正在崛起。
在馬曉野看來,珠三角的出口企業雖然仍正常開工,但多數代工企業的道路都走不遠。“中國總是在國外產業到了衰退期才進入,因為這時生產設備的價格降下來了,我們可以承接產業轉移,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來掙錢。但產業在衰退期,消費者要求價格不斷下降、功能不斷上升,最終你做不下去。”
他建議中小企業多參考瑞士模式———瑞士的人力成本超出美國3成、超出歐洲5%至10%,卻能對中國保持貿易順差,其原因是企業在精密工藝上做得是最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