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賠款 助日經濟飛速發(fā)展 二戰(zhàn)摧殘 又將其拽下強國神壇 戰(zhàn)后發(fā)奮 轉向老美學習技術
突變
甲午一戰(zhàn)
中國開走下坡路
從古代到清末,中國曾一直占據(jù)世界經濟的頭把交椅,是世界上最大、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的超大城市。11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等城市的規(guī)模都不過萬人,而中國的首都有一百五十萬人。
那時的中國領先日本至少3000多年,即便是在甲午戰(zhàn)爭時,清朝的GDP也數(shù)倍于日本。
不過,日本“明治維新”后,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日本背棄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tǒng),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
“中日就是在甲午戰(zhàn)爭后才拉開差距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毅說,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而言是一場痛苦的夢魘,是中日經濟發(fā)展差距最根本的原因。
中國在甲午戰(zhàn)敗后,為了籌措大筆對日賠款,被迫向西方各國舉債,債務支出沉重,且與外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總計加上贖回遠東的白銀支出,對日本的賠款幾乎是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
日本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zhàn)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于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
當時的日本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一想到現(xiàn)在會有三億五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個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
超越
“五四”前后 日本歷史性超越中國
不過,戰(zhàn)爭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夢魘的結束。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陷入崩潰的危機,清政府雖在民怨鼎沸下被推翻,但中華民國處于內憂外患下,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陷阱”。
此時,外國列強看到了中國的軟弱可欺,也來趁火打劫,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隨著列強入侵、軍閥混戰(zhàn)、社會凋敝,農業(yè)生產力和產量下降,城鄉(xiāng)之間的貿易也被中止,導致中國的GDP不斷下降。
盡管有江南造船廠1919年承建美國“官府”級萬噸運輸船。但是建造所需的材料,關鍵部件及設計圖紙都由美國提供。中方沒有任何技術,只是被動組裝,因此,這次交易雖為大單,但卻沒有對基礎產業(yè)產生推動作用。
以至于“官府”級建造完成后,中國再也沒有建造過類似的船只。后人解釋稱,一是當時確實沒有什么訂單,二是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也確實不行。因此,在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日本的GDP歷史性地超過中國,改變了數(shù)千年來GDP弱于中國的局面。
打那以后,日本一躍成為與英美并肩的強國,從此走上了不斷擴張的道路。中科院專家胡鞍鋼在其《中國政治經濟史論》一書中寫道,到1973年,美國、蘇聯(lián)分居世界前兩位,日本躍居第三位,而中國卻從原來的第一位跌落至第五位。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不向歷史學習,我們將被迫重演歷史。
這次中日經濟地位的變化并非第一次,歷史上,我們還曾兩次超越日本,而日本也兩次咸魚翻身。但當年的我們卻并沒有延續(xù)這個好勢頭一路狂飆下去。相反,日本卻在屢屢受挫中追了上來。
盡管如今中日經濟地位再度逆轉,但日本的一些經濟、民生指標仍傲視全球,中國要全面達到和日本相提并論的地步,在這些層面上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
因此,有專家指出,在中國崛起論大行其道時,中國仍需要學習日本。不要理會“超日說”和“世界第二”這些論調,既是中國的明智之舉,也是對日本的尊重。
中日GDP對比
中國
年份 GDP 世界排名
2006 26680.71 4
2005 22438.53 4
2004 19317.10 7
2003 16409.62 6
2002 14538.31 6
2001 13248.05 6
2000 11984.80 6
1999 10832.78 7
日本
年份 GDP 世界排名
2006 43401.33 2
2005 45339.65 2
2004 45848.84 2
2003 42312.49 2
2002 39048.27 2
2001 40877.26 2
2000 46496.15 2
1999 43476.50 2
單位:億美元
逆轉
二戰(zhàn)之后
日本經濟倒退25年
不過,日本GDP領先的現(xiàn)實僅僅持續(xù)了十幾年時間,就因美國的戰(zhàn)略轟炸而終結。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陸軍軍官山下奉文宣布進攻美軍的命令,但聞聽此消息,當時的日軍將士都淚流滿面地說“不敢想同美國作戰(zhàn)的下場”。
就連聯(lián)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得知偷襲珍珠港成功時,臉上露出的不是勝利的微笑而是失敗的愁容。媒體報道稱,這位日軍高級軍官當時都說“弱小的日本要與美國作戰(zhàn),簡直是發(fā)瘋。”
果然,二戰(zhàn)后,日本成了一片廢墟,原有的財閥體系被盟國解散,剩余的軍艦、飛機等軍用物資也被收繳一空,幾十年的工業(yè)積累毀于一旦。
《日本新華僑報》說,面對美軍不斷的空襲和打擊,日本共損失50%的城市建筑、70%的工礦業(yè)、85%的軍工業(yè)、90%的重工業(yè)和生產資料,共損失653億美元,相當于1940年日本國家預算的十倍。
報道認為,二戰(zhàn)讓日本經濟倒退了25年,也使得日本經濟從世界強國的神壇上迅速跌落,這些因素導致日本失去了再戰(zhàn)的實力和信心,也直接推動了日本投降的決心。
盡管中國比日本多打了三年內戰(zhàn),但二戰(zhàn)對于日本經濟的打擊遠遠超過中國。因為1949年新中國建國初期,飽經戰(zhàn)亂的中國的GDP竟然相當于日本的兩倍,由此可見戰(zhàn)爭對于日本經濟的打擊之大。
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年間,雖然中國人生活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安居樂業(yè),比日本強了許多。
戰(zhàn)后發(fā)奮 花錢向美國討技術
大躍進時代,“超英趕美”的口號激勵了一個時代的中國人,此時完全不提毗鄰的日本。當時也許真有人不把“小日本”放在眼里,但在當年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日本不僅是心頭的恨,同時還是心中首先想要超越的對象。
二次大戰(zhàn)后占據(jù)世界經濟總量第二位而有可能再進一步走到第一的國家無疑是中國。
出人意料的是,日本由戰(zhàn)敗國變成了美國的盟國,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
日本素以“拿來主義”著稱,戰(zhàn)后到美國學習新工藝和生產技術,僅僅花費25億美元,占美國每年研究經費的10%,就幾乎把西方所有的技術搞到了手。
重視科技使得日本在家用電器等方面很快就趕上了德國,在汽車方面也有了很大發(fā)展。而中國對科學技術缺乏應有的重視。
上世紀80年代 日本超蘇成第二
日媒說,大家都以為原子彈讓日本人怕了美國,其實日本人更深刻地看到原子彈背后是美國領先世界的科技力量,裕仁天皇和敗軍之將山下奉文都認為,是科技落后導致了日本失敗。
認識到了自己的落后,“饑餓”的日本人排隊買書籍,爭先恐后學習昨天還被視為“鬼話”的英語。而改革開放前,中國卻把學習英語當成崇洋媚外。
日本的工程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忘我勞動,他們以廠為家,不計報酬,政府沒錢,只能保障基本的食品配給。就這樣,率先“超英趕美”的反倒是日本而不是中國。
隨著日本逐漸崛起,1960年GDP與中國持平。此后幾年接連上躥,連續(xù)三年超過傳統(tǒng)老牌歐洲強國英國,躍居世界第三,上世紀80年代超越前蘇聯(lián),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日本經濟鼎盛時期,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只不過是日本的11.7%。
本版文/記者 林晨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