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新德意志報》5月22日刊發文章《中國挑戰西方 副題:中國頂住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作者維爾納·比恩施蒂爾。以下為主要內容:
在不久前的新加坡亞太經合組織相關會議上,中國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很多贊揚:中國自2008年以來不但頂住了全球的金融和經濟危機,而且還贏得了國內穩定并提高了外交地位;其他國家將要陷入債務危機,而北京卻憑借它那樣一種方式的計劃經濟實現了經濟的穩定增長。德國主要的經濟類報紙也說,這必須歸因于“體制”,歸因于“強大的國家權力”。
中國取得發展成就的原因和做法是什么?這是一個西方再也不能忽視的問題。在此次會議上,人們承認,中國通過五年規劃由中央確定政治經濟發展方向,西方國家由于體制限制是不可能這么做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的決議都有一個目標:建立現代化的經濟結構———環保節能。同時,在過渡期,如果新工業還不具備競爭力,老工業就應當得到保護。中國重要的金融中心上海和深圳也只是逐步開放。在此之前,很多措施都在“特別行政區香港”這個金融和貿易大都市進行嘗試。中國也在外貿領域推行這種謹慎的做法。
過去幾個月,中國的道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在新興工業國家。當然人們也認識到,即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社會差距。盡管如此,中國共產黨一直努力逐步推進社會平衡、擴大機會平等、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應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美國政治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西方國家“迄今為止認為只有它們才擁有減少貧困、推動經濟發展的唯一統治模式”,但中國符合實際的計劃市場經濟向西方國家提出了挑戰。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5月23日文章】題:從中國的角度看危機(作者胡利奧•里奧斯)
面對全球危機,中國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強大的應對能力。2009年中國取得了近9%的年增長率,預計2010年至少將達到10%。這一切顯示這個亞洲巨人似乎生活在另一個星球,置身于西方富國遭受的全球危機嚴重影響之外。
危機證明了中國具備足夠的應對在不利國際環境中進行發展模式轉變的手段和能力。中國東南地區大批以出口加工為主的工廠原本會因為西方訂單的持續下降而倒閉,但如今這一現象并沒有在這些地方轉化為更大的震動。中小城市和鄉村吸納了因南方工廠倒閉而失業回鄉的勞動力,而且隨著有可能出現的人民幣升值,在很快會到來的危機第二階段中,農村地區將再次成為中國經濟的緩沖墊。
危機在證明了中國經濟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的同時,也表明中國擁有強大的控制風險的能力。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堅實強大的國家實力,它把觸角伸向了各個角落。這種國家的干預能力與西方的國家地位缺失形成鮮明對照,并讓中國擁有了更強的經濟預見能力。
這并不代表中國經濟不存在缺陷。毫無疑問,中國也有自己的問題,如房地產泡沫引發的爭議和銀行業問題等。但中國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提高了警惕。盡管外界一直在提醒中國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出現大規模的資產泡沫,但似乎中國尚未處在衰退的邊緣。
中國也在利用危機改變著自己的發展模式。這不是一件易事,中國需要給予國內市場和其他因素更多的關注,如環境問題、技術更新和改善社會現狀,這些都是它擺脫“世界工廠”地位不可缺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