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崢
美國大型房地產信貸機構——殖民銀行于近日宣布破產,成為年內美國最大宗銀行倒閉案,也是美國今年第74家宣布破產的銀行。為此,有銀行業分析師表示,近期美國銀行業公布的良好業績只是由新的會計制度所引致的表面現象,美國銀行業所存在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一旦爆發,必將再次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動蕩。
美國仍在持續中的銀行業危機,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熱點。繼前期美國前19大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公布以來,第二梯隊銀行的資金缺口問題及其抗擊打能力也一直是市場擔憂的焦點,雖然前期有機構樂觀預測認為:美國規模僅次于19大銀行的200家銀行中只有38%存在資金短缺,將同等標準應用于剩余的7700家銀行,得到的結果會是另外78億美元的資金缺口,但它們可以通過內部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殘酷的事實并非如此,正如墨菲法則描述的那樣:“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壞的開始表明,結果往往會更糟。 ”
顯然,美聯儲前期對19大銀行的壓力測試,似乎已經成為市場對于美國其他數千家銀行壓力評測的“標桿”。不過對于美國此次銀行業壓力測試本身及其結果,一個基本認識不容忽視:這個壓力測試是作為危機處理中的一個舉措而出現的,對提振市場信心等具有明顯傾向性,其測試標準選擇和結果實際可信度到底幾何,并不讓人感覺樂觀。從銀行業壓力測試的原理來看,就是假設一些極端情況下銀行的 “抗壓性”,參數設置和結果研判具有一定“靈活性”,其結論自然難以避免“人為可操縱性”嫌疑,這也是壓力測試結果一出,國際金融市場噓聲一片的原因所在。
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是數十年來各類負面因素的集合,當次貸危機爆發時,積重難返的美國金融早已陷入一個“易拖而難動大手術”的尷尬格局。更為嚴峻的一個問題是,美國這次是屬于周期性衰退陣痛,還是歷史性衰敗的開始?當年美國華爾街取代倫敦獲得世界最重要金融中心地位,正是美國崛起的產物,若是此次金融危機是作為美國經濟大趨勢的“拐點”而出現,處于風暴中心的美國銀行業豈是吃點“活血藥”、動點小手術就能解決問題的?
當華爾街的“金融病人”們剛量完體溫,先來點鎮定藥、再吃點“小灶”穩穩情緒,在情理之中,也是拖延時間等待其自愈的無奈之舉。這種現象也意味著,美國銀行業和美國經濟兩者之間相互依賴、又相互指望對方復蘇成為自身的“修復劑”的過程本身,也正在造就一個并不結實的“相互精神支撐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