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融海嘯導致全球信貸緊縮、金融市場流動性突然干枯以來,世界各國央行都展開一致的放寬貨幣政策的行動。
美聯儲先是不斷向市場釋出流動性:在去年12月將聯邦基金利率減到0-0.25%;3月19日,美國更是開動印鈔機,美聯儲宣布將在未來幾月內收購3000億美元的長期美國國債和至多1.25萬億美元“兩房”發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幾乎與此同時,日本、德國、英國的央行也都購入債券、增加金融市場的貨幣供應。歐洲央行的基礎貨幣同比增幅今年首季已高達22.9%。
在中國,在大幅減息之余,我國還指導商業銀行發放了大量貸款。央行數據顯示,2009年1季度,人民幣新增貸款達4.6萬億元,同比增加3.2萬億。而今年前4個月的新增貸款就多達5.2萬億人民幣,已超過全年的信貸投放計劃。
在全球貨幣政策都作出史上罕見的同步反應的情況下,美元、非美元貨幣供應及相關流動性的大量增加,大大增加了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
以中國香港為例。中國香港當前流動性泛濫的情況非常突出。在資金持續流入并多次觸及港元兌換強方保證的情況下,香港金管局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釋放港元頭寸(累計已達三四千億港元),以致香港金融市場上出現了銀行體系結余創紀錄、隔夜拆息幾乎為零的極端情況。
就中國而言,在流動性泛濫的刺激下,隨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逐步上漲以及全球經濟的止跌回穩,中國CPI升幅將逐步有所擴大,在2010年底之前再次演變為以輸入方式為主的成本推動型通脹的可能性大增。
而歐美日等國,雖然通貨膨脹風險加劇,但其經濟恢復并沒有加快,近期形成滯漲的危險相當大。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