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下午2點,北京某酒店的會議室,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在僅僅回答了記者15分鐘提問后,便轉身走下發言臺,徑直走出了酒店會議室。
雖然和以往他留給公眾的形象一樣——光亮的額頭,精致的無框眼鏡,藏青色西服和白色襯衫搭配紅色領帶,但作為可能最后一次以美國財長身份訪華的他,留給北京的,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匆匆背影。
“在維護和推動中美經貿關系上,保爾森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從美國國內經濟的角度來評價財長,那他是失敗的。”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孫哲向本報記者如是給出對保爾森的總體評價,“當然,次貸危機的爆發并不是保爾森造成的。”
曾擔任過兩屆美國總統(里根和老布什)經濟顧問的拉特里奇(John Rutledge)博士也對保爾森的無奈表示同情。他對本報記者說:“顯然,美國早就該制止資產泡沫、早就該監管次貸衍生品,早就該干很多事情。而保爾森,正好在這個時候在這樣一個位置上。”
中國行的濃墨重彩
誠然,保爾森對中美關系的熱衷超乎尋常,在中美經貿關系上取得的成績,也成為了他甚至小布什政府在任期內的最大亮點之一。
與其他美國政要相比,保爾森有過太多次的中國行。據他自己計算,2006年7月就任財長之前,他來中國的次數已超過70次。于是順理成章,他成為了美國政界的中國通。
“中國通”在大事和小節上都有體現。
例如剛剛落幕的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的兩天里,他始終以紅色領帶示人——他很清楚紅色在中國所代表的意義。
“保爾森是一個‘知華派’。他知道如何用適合中國人的手法去維護美國的利益,而且他了解哪些方面中國有可能讓步,哪些問題在中國絕對行不通。”美國杜克大學政治系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成立于1910年,為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智庫、知名的外交與國際事務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天健對本報記者表示。
當然,不可能苛求一位美國財長站在中國立場上進行經濟談判,但保爾森利用本身對中國的熟悉和熱情積極,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對話氛圍,并參與創建了自2006年開始一年兩次的中美戰略對話機制,這對中美雙方而言都是有利的。
孫哲自第一次中美戰略對話起就置身其中,他介紹說:“保爾森在每一次的中國之行都充分發揮其優勢,給中方一種老朋友的感覺,包括其肢體語言都讓中方各界感到很友善很熟悉。”
曾有一個細節,保爾森與當時的中方代表吳儀每次見面握手時都是用雙手,這在中國屬于老朋友之間熱情的打招呼方式。
當然表面功夫之外,保爾森在五次戰略經濟對話的內容上下了不少功夫。
從第一次對話正式啟動,中美雙方定調“加強對話”及十年規劃,到第五次見面雙方就能源、環境等領域達成實質性合作,“對話在不斷取得進步,內容也一直在擴展。”孫哲表示。
目前來看,對于已開展兩年的這種高層對話機制中美雙方及其它國家都持肯定態度,如今俄羅斯也希望與中國創建類似的對話機制,這證明中美戰略對話是一個有效的機制。
史天健稱:“該機制較為有效的協調了中美之間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他認為,在美國政府心目中,中方現在的地位是“戰略競爭者”,如果今后對話機制繼續,并能擴大對話的覆蓋范圍,中美的關系中競爭成分才能夠繼續降低,并進一步提升合作的比重,這對于中國的發展很有意義。
但硬幣必有另一面。
經歷五次對話后,中方很關切的中國在國際市場地位等問題尚未進入議程,孫哲認為從中方立場來說,這表現了保爾森在中美經貿關系中較為保守的一面。
保爾森的保守還不止于此。他似乎對中美之外的其它國際問題沒有興趣,例如美國與歐洲的例行經濟對話、八國峰會等重要經濟戰略會議,他居然還時有缺席。上任兩年來,如果要歷數美國與其它國家、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很難找到歸功于保爾森的成績。
“也許正是他對中美關系的特殊興趣和關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在其它國際事務以及國內決策中的迅速性。”孫哲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