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天宇
目前,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可能會向美元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發展,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日益加大。
五次沖擊波的殺傷力越來越大
次貸危機爆發至今,已經歷了五次大的沖擊波。
第一波沖擊始于去年8月,大批與次貸有關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為緩解流動性緊張,美國進入降息周期,先后兩次下調利率。
第二波沖擊始于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因次貸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美聯儲和西方國家中央銀行被迫聯手干預。
第三波沖擊發生于今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儲緊急向其注資,并大幅降息75個基點。
第四波沖擊發生于今年7月,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美國政府無奈于9月7日花費巨資接管了這兩大機構。
第五波沖擊始于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隨后,美國銀行以接近500億美元總價收購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9月21日,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則轉為銀行控股公司。至此,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全部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波沖擊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保險業受到影響。全球第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信用違約掉期業務累計虧損高達250億美元,其他業務虧損達150億美元。在此情況下,美國政府9月16日決定投入850億美元以挽救AIG;二是部分傳統銀行倒閉。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9月25日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倒閉的最大規模儲蓄銀行。另外,美國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的銀行業務也被花旗集團收購。美國今年已有12家地方銀行宣布倒閉,正遭遇1992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銀行倒閉潮;三是波及范圍擴大。目前金融危機已擴散到全球,世界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各國紛紛展開大規模的救市行動。
第五波沖擊顯示,次貸危機已向傳統信貸、保險領域蔓延,而信用違約掉期業務風險的爆發預示著金融危機可能會向美元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發展。
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并非偶然,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的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嚴重失衡以及由此造成的巨額債務。近年來美國儲蓄率不斷下降,2007年為-1.7%,創下1933年大蕭條以來的歷史最低紀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憑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的各種金融創新手段,吸納全球資金以彌補自身儲蓄的不足,積累了大量債務。目前,包括或有負債在內的美國債務規模超過50萬億美元。一旦資產價格上漲停止,美國巨額債務的支付危機就會演變為信用危機。
因此,次貸危機只是一個引爆器,其背后的50多萬億美元的總債務才是真正的巨型“火藥庫”。目前美聯儲以及各國央行的聯手注資行為,雖然能夠暫緩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枯竭危機,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本身的巨大債務問題;而且隨著增發貨幣所導致的通脹壓力加大,也將增加世界各國貨幣政策的調控難度。
美國金融危機或將導致世界經濟衰退
在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主要股市大幅下挫,恐懼心理和信心危機籠罩整個市場,即使美國通過大規模救市計劃,也未能阻止全球股市暴跌。
受美國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已經歷了連續幾個季度的利潤下滑和越來越大的資產減記和信貸損失。截至8月18日,全球累計發生的資產減記和信貸損失已達5036億美元,其中美國為2528億美元,歐洲為2281億美元,亞洲為227億美元。
更為嚴重的是,目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世界經濟衰退跡象明顯。次貸危機發生以來,美國GDP增長率從去年第三季度的4.8%驟降至第四季度的-0.2%和今年第一季度的0.9%。雖然今年第二季度達到3.3%,但這是出口拉動和一攬子經濟計劃刺激的結果。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美國經濟將繼續放慢,不排除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美國制造業活動指數為43.5,低于8月份的49.9,為2001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9月份失業率為6.1%,就業崗位已連續9個月下滑。歐洲經濟增長也受到金融危機的阻礙。今年第二季度英國經濟為零增長,采購經理人指數已從8月份的45.3降至9月的41,創歷史最低水平,折射出英國經濟前景暗淡。歐盟委員會近日再次降低了對今年歐洲經濟增長的預期值,并預計明年歐洲經濟增長率將接近于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經濟第二季度增速下降3%,日本央行調查顯示,9月份大型制造商信心為負,這是2003年6月以來的第一次。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測下調至2.9%,將日本和美國經濟增速均下調至1.4%。
中國的可能損失和應對措施
由于我國仍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金融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但由于我國與美國、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第一,外匯資產損失明顯。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額中美國債券達9220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約有5000億美元,房利美、房地美債券達3760億美元。隨著美元貶值和美國債券收益率下跌,我國外匯儲備資產損失明顯。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以2007年年底每單位進口品的美元價格為基期,2008年1-7月我國為進口大宗商品而多支付了565.2億美元。同時,受美元貶值的匯率、投資收益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外匯儲備資產價格明顯縮水。國內金融機構投資境外信用衍生品也有一定損失。第二,國內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今年以來,滬深股市出現了背離宏觀經濟基本面、歷史罕見的非理性持續暴跌行情。上證綜指從去年最高6124點下跌到最低1800點附近,跌幅超過 70%,多家公司股價跌破凈資產,市場估值體系幾近崩潰,融資功能幾近喪失。投資者損失慘重,市場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和信心危機之中。第三,出口增長放緩。今年1-8月我國出口9376.9億美元,增長22.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3個百分點;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凈減少100.8億美元,其中對美國出口僅增長10.6%,比2001年-2007年我國對美出口額年均27.5%的增速下降近17個百分點。第四,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包括熱錢在內的資本凈流入加速。美國等西方國家紛紛采取注資、降息等多種方式以防止經濟衰退,大大增加了全球流動性,國際資本也因此加速流向我國,從而進一步加劇我國國際收支失衡,帶來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貿易摩擦增多等問題。更為嚴重的是,一旦熱錢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撤離,將會導致國內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甚至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針對以上不利影響,我們應及時跟蹤、多手預案、積極應對,盡可能減少外部環境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促進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