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報記者 武孝武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爆出冷門,又一次證明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不可預測性”。雖然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并非“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但自由市場理論卻并沒有像之前人們預測的那樣從此被拋棄,而是一如既往地取得了勝利。
“諾貝爾獎最大的規律就是沒有規律”,一位不愿具名的經濟學學者表示。自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首度頒發以來,共有59位學者獲此殊榮。每年在頒獎之前,都會有人列出熱門人選,但是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幾乎形成了一個與世界杯一樣的規律,“大熱必死”,熱門人選往往落選,而最后的獲獎者總是不為外界所了解的“冷門”。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李華芳表示:“雖然諾貝爾經濟學獎說不上有什么明確的規律,但是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大體上還是保持了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平衡。如果一年頒給宏觀經濟學方面的經濟學家,第二年往往會頒給微觀經濟學方面的經濟學家。”
比如2007年的獲獎者三位美國經濟學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杰·邁爾森的貢獻則在于,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屬于微觀經濟學。而今年的獲獎者克魯格曼的研究領域恰恰屬于宏觀經濟學。
李華芳認為,總結以往的經驗就會發現,這些經濟學家一般都有兩個特征,要在某一理論領域有重大貢獻,又要在現實經濟中得到過實踐檢驗。比如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都曾提出了某些重要理論,并曾大規模付諸實踐。
但因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獲獎的時候,往往是在他們最重要的作品已經問世多年之后,而非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所以,也有經濟學者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最重要的評定標準應該是“潛規則”,即確在經濟學的某個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同時也要有足夠多的影響力。
提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無法回避的一個話題是“芝加哥學派”。
在已經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59位經濟學家中,有25位與“芝加哥學派”有關,芝加哥可以算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大戶。對于是否存在“芝加哥學派”,學術界目前仍有爭議。不過,被認為是“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即認同1976年獲獎的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場經濟觀點,認同新古典經濟理論。
今年以來,2001年的獲獎者、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多次指出,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危機正是多年來市場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造成的,因此他認為金融危機將會改變諾貝爾經濟學獎對市場自由主義多年來的偏愛。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熱門人選中即包括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漢森,他卻并未能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這并沒有印證斯蒂格利茨的預言,今年獲獎的保羅克魯格曼雖然不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但其學術觀點卻與“芝加哥學派”相去不遠,同屬市場自由主義陣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亞洲深陷金融危機的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默頓和邁倫·斯科爾斯,而他們的理論正是支持金融衍生品的,而克魯格曼正是因為準確地預測了那次金融危機而聲名鵲起。
2005年,克魯格曼曾經是獲獎熱門人選但并未獲獎,而今年的熱門人選中并沒有他,他卻出人意料地獲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