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英歐的漁翁之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12:20 中國經營報
中國經營報 作者:李樂 作為一個迅速成長的經貿大國,中國面對的是被分裂的歐洲。 法國總統薩科齊從中國帶走300億美元的大單“余音未消”,英國首相布朗隨即來訪。但相比于中國和其他歐盟主要貿易伙伴,中英經貿的“低位徘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一個頗為微妙的事實恰好佐證了這一切。作為溝通中國與歐盟國家經貿往來而設立的中歐商會,在它的業務范圍中,英國卻并不在列,盡管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同為歐盟成員,但溝通這兩者之間經貿關系的職能,卻需通過另立“中英商會”履行,當布朗來華訪問之時,與中英商會的忙碌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中歐商會的無比清閑。 英國之于歐洲抑或歐洲之于英國似乎向來如此。這個游離于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在被盎格魯薩克遜人征服之后,便與歐洲大陸逐漸脫節,即便拿破侖窮兵黷武的年代,這位軍事天才一樣未能跨過英吉利海峽。而現在,法國人薩科齊可以一次從中國帶走300億美元的訂單,而布朗面對的,卻是中英年度貿易總額僅有400億美元的尷尬現實,而這400億美元的總額,尚且還建立在英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基礎上。 一道英吉利海峽,隔出了中歐、中英經貿的“兩重天”。 除去長期以來英國將歐洲大陸作為主要貿易伙伴,而相對冷落亞洲市場的原因之外,中英之間貿易關系的低水平,也與雙方的產業結構相關,盡管中國的輕工業及制造業產品恰好符合英國市場的需求,但中國目前急需的高科技制造業、高技術能源等,英國卻遠不及法國、德國,這種先天的“缺陷”實際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如今中英經貿之間相對冷淡的尷尬格局。 布朗來華,即為中英經貿破冰而來。英國與歐洲大陸在對華經貿關系上的不平衡,恰是中國可以利用的“談判籌碼”。改變現狀,則需要雙方的政治智慧,中英經貿若想破冰,則須另辟蹊徑,對于中國而言,英國與歐洲大陸在對華經貿上形成“競爭”關系,無疑是最為有利的局面。 如是一來,一些英國具有優勢,而長久以來又因各種原因未對中國開放的產業,將可以打開大門。例如英國優勢由來已久的金融業以及近些年來興起的創意產業,都是因為各種復雜的現實原因而未能展開合作,在競爭關系形成的背景下,這一切或許將存在可能。 誠然,這也需要中方高超的政治智慧與談判技巧,以及對國內金融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兩個“截然不同的歐洲”對于處在“第三方”位置上的中國而言,或許不失為一個“漁翁得利”的時機,畢竟如同布朗的“前輩”丘吉爾所言,“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