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印經濟體應運而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13:33 國際商報
歐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術咨詢公司凱捷前不久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印度制造業“在未來3到5年將挑戰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地位”。 凱捷公司的這份報告是在今年上半年對331家大企業進行調查后撰寫的,這些企業均位列《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之內,其中80%來自歐洲和北美。在這些企業中,有200余家在中國開設了工廠或辦事處,進駐印度的則已達到150多家,許多企業在這兩個國家都有不止一個分公司。調查發現,盡管目前只有7%的跨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但18%的大企業意欲在今后3~5年進駐印度。這意味著,印度與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差距將縮小。 而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日前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印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的位置發生逆轉。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中國排在第34位,比去年上升20位;印度排在第48位,比去年下降5位。目前,中國的競爭力已超越印度。 業界學者對此表示,印度和中國在競爭力排名中的升降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大新聞。不正常的是排名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太大。可以說,中印兩國的競爭力優勢在于都擁有巨大的國內外市場,雖然兩國在許多創新領域進步明顯,研發投入也逐步增多,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都需要在金融、教育和科技運用等關鍵領域進行改革和大量投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競爭力。 中印常被歸為一體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常常被歸為一體,“中印經濟體”(Chindia)這個詞便應運而生。創造這個詞的目的,就是強調這兩個市場的聯合經濟影響力:占世界人口近40%,煤炭、鐵礦、鋼鐵及其他主要資源的消費量占世界消費量的50%以上。 然而,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模式有著天壤之別。 私人企業在印度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要大于中國。中國的GDP大約是印度的3倍,出口是印度的8倍。與中國上萬億美元的儲蓄相比,印度相形見絀,只有2150億美元。 中國擁有1.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印度只有2210億美元。中國正在開放資本渠道,預計中國的投資將在未來數年對全球流動性產生重大影響。而印度資本外流的影響將小得多。 就連中國和印度在人口規模方面的相似性實際上也只是表面現象。中印或許是世界上僅有的人口超過10億的兩個國家,但是兩國的人口構成卻截然不同。根據總部在香港的全球統計有限公司的預測,到2015年,2/3的中國人口將超過50歲,而那時印度60%的人口還不到30歲。中國人口老齡化將給經濟增長造成壓力,而印度將收獲大規模勞動力創造的紅利,前提是它的勞動者接受充分教育。 據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由于上述區別,“中印經濟體”的概念是否就不合時宜了?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和印度在全球經濟中起著互補的作用。正是由于它們的區別才使得兩國作為一個聯合力量如此強大。中印經濟體現在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與服務出口商。中國生產制成品,印度提供服務。它們共同滿足工業化世界的各種外包要求,或是對其構成競爭威脅。 這些互補性在它們的國內市場方面也顯而易見。比如,兩國對谷物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長。中國的處境則更為艱難:它必須依靠占世界可耕地面積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相反,印度50%的土地是沃土,但它的農業部門效率低于中國,農業收益較低,農產品沒到市場就腐爛的比例也更高。如果印度提高農業生產率,中國很可能成為印度農產品的大客戶。 印度硬件是軟肋如果說印度沒有大超市,很多讀者會很驚訝,但事實上的確如此。印度各大城市最大的商店均是家用電器店,但大多都是國外公司的專賣店。即使是外國產品的專賣店,一般規模也不大。此外,印度人開的家用電器店里的商品,90%都是日本、韓國、中國、馬來西亞制造的,就連電熨斗、微波爐、電飯煲等小家電,基本上也是外國產的。有些產品也有印度生產的,但從外表到質量都很難讓人產生購買欲。 在印度市場上,高檔產品以歐美日韓制造的為主,中檔的則是價廉物美的中國貨。中國的中興、華為、海爾、TCL等大企業的產品早已進入印度市場。 據《印度經濟時報》分析,無論從各種統計數據,還是從現實生活中的體驗來看,“印度制造”與“中國制造”相比都存在明顯的差距。2006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品的出口額中占8%,印度只有1%。 針對凱捷公司的這份報告,印度中國工商會副會長拉馬昌德拉認為,制造業是工業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工業化必須有基礎,這種基礎不僅僅包括大型的鋼鐵廠、化工廠,還必須有方便發達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網等基礎設施。此外,還要擁有大量熟練勤奮的技工。印度有一些制造業,“面不小,但沒有厚度,與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工業化基礎相比,還是非常落后的”。“印度制造”目前主要還是以生產低端商品為主。 凱捷公司咨詢部副總裁羅伊·倫德斯也強調,印度要成為新的制造業中心,必須在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方面下大功夫。在接受調查的已經將制造業外包到印度的公司中,有一半抱怨印度在這方面條件太差。 倫德斯說,印度的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與中國特別是東南沿海相比相差很多。“許多人可能都對孟買等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印象深刻。如果印度政府在基礎設施上下大力氣改造,做得好的話,5年或更長時間后,印度在制造業方面的實力會和中國有一比。”不過,他也指出,如果印度政府動作慢,外企對投資回報不滿意時,仍會轉向其他市場。 相比之下,中國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較有保障,供應商“簡直應有盡有”。“一個公司在海外設廠,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產品要在約定的時間送達約定的地點。中國有一些工業密集區,企業可以很容易找到供應商,物流保障很好。” 所以說,“龍象之爭”盡管越演愈烈,但如果印度不在硬件上加速跟進,“中國制造”短期內難被追趕。 本報記者 陳妍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