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智敬
“想和日本企業建立關系,提高知名度的中國企業,是東京證券交易所選擇的重點對象!
“墻里開花墻外香”,Asia Media Co. Ltd(下稱“Asia Media”)就是一枝墻外香的“花”。
4月26日,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下稱“東交所”)將舉行一個豪華儀式,以慶祝Asia Media在東交所創業板(Mothers)IPO成功。
盡管這家公司在中國很少有人知曉,但是并不妨礙東交所“攬香入懷”——事實上,為了這一天,東交所在中國忙碌了很久。
東交所新上市推廣部海外企業主管巖永守幸在東交所大樓內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是日本企業,他們的宣傳力度不會這么大。東交所是想以此為契機,廣為宣傳,從而吸引中國內地企業到東交所來上市。
東交所失落中國企業
Asia Media(注冊地百慕大)主要業務在北京,其子公司北京寬視網絡技術公司(下稱“北京寬視”)成立于2002年4月,主營業務為提供電視節目指南解決方案等。
如果算上2002年在東交所上市的新華財經——一家注冊地在香港的中國資訊公司,Asia Media是第二家在東交所上市的中國系公司。
比起歐美在中國“搶走”的IPO大單,東交所的表現與全球第二大證券交易所的身份很不相配。
一項調查顯示,2006年中國共有86家公司在境外上市,其中有45家企業在香港主板和創業板上市,26家在新加坡主板和創業板上市;納斯達克市場有6家,紐約交易所也吸引了3家公司上市。而東交所則為0家。
自1973年東交所面向海外企業開放上市以來,其最高峰在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前夕達到了127家外國公司,但隨后一路下滑,到目前為止只有25家國外上市公司。
“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日本由于國內市場很大,并沒有過多考慮國際化! 東交所新上市推廣部中國顧問山本秀樹對本報記者坦承。
山本秀樹同時認為,中國前幾年以大企業海外上市為主,由于政治等多種因素困擾,東交所也很難獲得這樣的機會。
為什么不去日本
中國企業遠離東交所,有著多種因素困擾,其中和東交所對上市公司的選擇、信息披露等有很大關系。
Asia Media此次在東交所總共發行5238萬股,其股東方除在百慕大注冊的ChinaIP.TV外,張帆為創始執行合伙人的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電通、日本最大的衛星通信公司JSAT、伊藤忠商事、NTT移動通訊公司、在日華人企業家徐志敏創辦的JCD公司等亦有持股,其承銷商是日本的野村證券。盛大網絡總裁唐駿也持有該公司股票期權,是該公司顧問。
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東交所想要吸引的中國企業特點:要么想發展日本業務,要么擁有日本股東。
“日本的很多大公司持有Asia Media的原因,是想和它合作,在中國展開業務! 巖永守幸說,“想和日本企業建立關系、提高知名度的中國企業,是東交所選擇的重點對象!
這種獨特的選擇思路也在日本券商身上得到了體現。很多日本券商首先問到的是“企業在日本有沒有業務往來?有沒有想到日本拓展業務?有沒有日本的投資者……”之后才是“公司做什么業務,能賺多少錢?”
正因如此,很多根本未將業務范圍和融資結合起來的中國企業,被迫放棄了東交所上市計劃。
東交所此前較為嚴格的審查制度也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不過,山本秀樹表示,在美國出臺薩班斯法案后,東交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審查已經差不多。
時間因素也是很多中小企業考慮的。由于審查相對嚴格,相對于中國香港和歐美,中國內地企業在日本上市所花的準備時間更長。通常,在香港和納斯達克上市一般花費的時間差不多在6~10個月的時間,而在日本上市則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
此前有風險投資人士表示,對創業企業來說,時間很重要。為了節省時間,為了盡快上市,最應該考慮的是選擇上市時間花費比較短的地方。
遲到的券商
即使不考慮上面的因素,想到日本上市的中國企業也會遇到另一個難題——保薦商。
日本券商曾在中國證券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1982年日本野村證券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國證券公司。
由于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加之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十幾年影響,上世紀90年代,日本券商疲于應對自身危機,在海外擴張方面就落后于歐美券商。
在中國,日本券商曾經有十年出現了“只出不進”的局面。到目前為止,只有9家日本券商在中國有業務,其中只有海際大和1家為中外合資證券公司。
“日本券商是最早進入中國的,但等到日本券商后來想重新開始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歐美券商已經進到了中國市場!鄙奖拘銟鋵Ρ緢笥浾哒f。
與此同時,歐美券商在中國頻頻拿下大單,更吸引了不少中小企業到海外上市。善于利用中國資深本土人士,并挖掘人脈,成為歐美券商不斷獲勝的法寶。
相比歐美企業,日本證券業在此方面則幾乎無動作可言。加之中日關系一直冷冷熱熱,日本券商更難以介入大型國企海外上市進程。
“我回到國內交流的時候,很多人甚至說我普通話講得真好,他們以為我是日本人!睎|交所資本市場推廣部門亞太地區擔當陸俊彥對本報記者說。
陸俊彥最早在上海交通大學求學,后畢業于早稻田大學,隨后成為東交所第一個中國職員。現在她最主要的工作是和中國業界溝通,開拓更多的中國渠道,并定期展開研討會,以了解有意上市的公司消息。
雖同屬東亞,但語言不通確是中日證券界交流的障礙之一。由于語言的限制,熟悉日本證券市場,同時精通中日文的人才并不是很多,這加大了中國企業到日本上市的成本,同時也加大了溝通難度。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Asia Media的此次IPO文件都是日語文本,甚至連中文都沒有提供,這意味著需要精通日本會計準則和日語,更意味著高昂的成本。東交所上市推廣部(Listing Promotion)部長齊藤博一此前對《財經》雜志表示:“日本的會計準則有望幾年后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而且,從2009年度開始,對于外國企業的披露資料可以用英文,但其中的摘要還需用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