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默克爾推銷大西洋共同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03:37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梁強 在開始自己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任期的頭一個星期,德國總理默克爾不是選擇前往布魯塞爾履新,而是首先前往華盛頓訪問。 在這次4個小時的“閃電訪問”中,默克爾提出了將把“跨大西洋經濟伙伴關系”作為自己的最高優先目標,從而進一步向布什表明了她與美國的同心同德。她更強烈表現出的,是德國更深入地參與世界經濟事務的自信和決心。 G8欲重現經濟峰會 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的身份,是促使德國更深入地參與世界經濟事務的一個原因和契機。 在2006年8月圣彼得堡召開的八國集團峰會上,G8首腦們首次沒有就全球經濟問題單獨發表公報,而只是就國際貿易問題發表了一份聲明,這讓首次參加G8峰會的默克爾非常不滿。 在回國后接受《法蘭克福評論報》采訪時默克爾明確表示,八國峰會的議程已經太過寬泛,包括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氣候變化問題以及傳染病問題都被列入到帶回的議程中,從而使得會議遠遠偏離了當初的初衷。 默克爾表示,希望八國集團峰會能夠“返璞歸真”,回到上世紀70年代那種純經濟峰會的狀態。2007年6月8國峰會將在德國召開,德國政府正在敲定峰會的議程,預料除了德國一直關注的全球貿易失衡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和能源問題也有可能成為重要議題。 “經濟北約”將導致技術壟斷 默克爾重提經濟議題反映出,歐洲越來越擔心各國無法解決不斷加劇的全球失衡問題。因為德國是“出口世界冠軍”,經濟嚴重依賴外需,這種擔憂表現得尤為強烈。 默克爾的一名高級助手去年年中曾透露,只要歐美自由貿易區不會形成“壁壘”,而是成為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一種工具”,總理“很有興趣”促成這一想法,因為“這是德國未來實現繁榮的條件之一”。 默克爾一再表示,歐美加強經濟合作并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但她積極推銷的“大西洋共同市場”理念,仍給人一貫的突出意識形態的印象。 默克爾強調,歐美要加強經濟聯合,是因為“我們的經濟體制是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基礎之上的”,而且歐美現在都處于來自亞洲和拉丁這些新興市場的競爭之下,所以要相互靠近,以達雙贏。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默克爾的新理念顯示了她自2005年11月上臺后,德美關系的日益親密。此前,默克爾曾多次呼吁建立“一個全球規則框架”,防止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新興經濟國家“蠶食”西方在多個領域取得的成就。 在會見布什時,默克爾對“大西洋共同市場”的理念作了進一步的闡釋。她建議,歐美應在經濟領域建立共同的法律和技術標準,降低因標準和法規不同造成的貿易成本上升。據德國政府發言人稱,默克爾的倡議“得到了美國的積極響應”,德國總理府已經著手準備與美國簽署涉及專利標準、資本市場以及促進科研的協議等工作。 歐美這兩大經濟體占據了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72%,過去二者經常因法規和技術標準上的差異暴發貿易摩擦。社科院亞太所經濟室主任柴瑜認為,如能就某些技術標準達成一致,那么歐美這些技術標準很可能成為全球通用的標準,西方企業將因此而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 炒作成分很大 但默克爾的設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施,前景并不樂觀。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認為,建立區域自由貿易區通常需要外在壓力的推進,但目前歐美在政治、軍事上并沒有面臨當年蘇聯那樣的敵人;在經濟競爭方面,雙方也沒有生死攸關的競爭對手,相反,他們在經濟方面的利益沖突卻頗為明顯。因此,所謂“大西洋自由貿易區”構想的現實基礎并不充分。商務部研究院歐洲部主任李剛也認為,這個概念炒作的成分很大。 從美國方面來說,也不可能在近期啟動這一進程。一方面,布什政府在貿易談判上所享有的快速審議授權時限將在今年六月底到期,因此美國總的傾向是不再發動新的FTA談判。另一方面,美國FTA的談判對象主要是小的經濟體,這些國家本身壁壘比較高,也符合美國各個擊破的一貫談判策略。商務部研究院美大部主任王紅霞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告訴記者,據她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日程中并沒有列出與此相關的內容。 就在默克爾離開美國的第二天,美歐世貿談判代表表示,美歐有望于本月底之前就已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談判達成協議,從而為在達沃斯全球經濟論壇上與巴西、印度達成協議鋪平道路。布什也于9日在白宮會見歐洲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雙方都表示支持達成上述協議。 王紅霞認為,美歐兩大經濟體的根本分歧仍然是農產品問題,雙方工業品的自由貿易程度其實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關稅壁壘也很低。因此,世貿談判破裂后,雖然各方都在尋找新的FTA,以期繼續推動自由貿易進程,但美歐之間最后仍要歸結到農產品談判上來。如果多邊框架內農產品談判談不下來,FTA談判中這個問題也同樣回避不了。 并非針對中國 1975年以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伙伴,2005年的中德雙邊貿易額為632億美元,占到中歐貿易總額的將近三分之一。中國也從2003年起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伙伴。因此,默克爾就任德國總理后德國的對華政策是否會發生改變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2006年5月默克爾曾率領了一個40名商界和政界領袖組成的龐大代表團訪華,這是默克爾對中國的首次訪問。當年9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又前往德國回訪。但之后沒幾天,美、加拿大和歐盟就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稅問題向世貿組織提起法律申訴,向中國施壓要求開放國內市場。這是西方國家首次向世貿提出聯合申訴,要求該組織就他們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展開正式調查,此舉可能令中國遭遇巨大的懲罰性關稅。 有歐洲媒體認為,默克爾提出“大西洋自由貿易區”,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對中國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擔心。梅新育對此表示,這種說法可能還早了點。目前中國在經濟領域還不足以向美歐發起全面挑戰,以至于需要美歐攜手對付。至于汽車零部件爭端的時間巧合,只能說明歐盟內部整合不足,不同部門工作協調不好。 柴瑜亦認為,在短時間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仍然難以達到與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歐盟相抗衡的程度,更不要說將兩大自由貿易區都納入其中的“大西洋自由貿易區”。 在默克爾訪華期間,德國公使費安德曾表示,德國新一屆政府仍將以與中國全面合作作為其政策基礎。但從默克爾上任一年來的政策來看,她仍然在尋找德中關系的新定位。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