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歐洲人青睞進口產品使中國受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21:25 新浪財經

  在經歷了多年的消費疲弱后,歐洲人終于開始慷慨購買從運動鞋到到建筑起重機等一系列進口產品了,就在經濟學家們預計美國消費者將開始收緊錢袋之際,此舉恰好可以起到提振全球經濟增長的作用。

  對于一直依賴向美國出售更多商品以實現增長的全球各經濟體而言,歐洲的振興是個好消息。但歐洲這一全球第二大市場的經濟增長速度明年有可能再度放慢下來,而歐洲經濟的振興對美國經濟的提振作用可能也不像經濟學家們預計的那樣大。這是因為歐洲人增加購買的進口產品許多都來自中國。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計,過去5年一直經濟增長乏力的歐元區12國2006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7%,這幾乎是去年經濟增長率的兩倍。歐洲的消費者又開始大把花錢了,這使得歐元區今年上半年的進口額達到了8,71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8.3%。而美國在此期間的進口額增長了13.6%。

  雖然歐洲的進口增長一定程度上是

能源價格上漲所致,但進口增加額的四分之三以上卻來自歐洲人購買的進口制成品。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駐倫敦的經濟學家馬休•沙拉特(Matthew Sharrat)說:“我們預計歐元區近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將繼續大于以往那些年。”

  多數預測人士認為,歐元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明年將會減慢,OECD預計,歐元區經濟明年將增長2.1%左右。但與去年1.4%的經濟增長率相比,這仍有很大提高。

  中國從歐洲新出現的購物熱潮中獲益匪淺。2005年7月,中國的對歐出口額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美國對歐出口額。今年前5個月,中國對歐元區的出口額為69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6%。而在此期間美國對歐元區的出口額為68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盡管美元兌歐元匯率今年的下跌降低了美國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售價。

  Barclays Capital駐倫敦的首席歐洲經濟學家朱利安•卡洛(Julian Callow)說:“人們的感覺是,就貿易額而言,美國有些落后了。”

  這給許多經濟學家平衡全球貿易的希望打上了問號。人們原本希望,隨著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加快增長,它們可以購買更多美國產品,從而幫助美國減少貿易逆差。今年,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一個反映美國向海外舉債需求的指標──勢必將超過去年近7,170億美元這一創紀錄水平。

  美國也可從中國的對歐出口中獲得些好處,因為有些生產對歐出口產品的中國工廠屬于美國公司所有,這些公司可將對歐出口利潤匯回美國。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 Inc.)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在歐洲所售移動電話的零部件大部分是在亞洲生產的。但這種匯回國內的利潤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及在美國生產的出口產品大,因為后者可使美國工人和供貨商更直接地獲益。

  隨著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價值鏈上不斷攀升,其對美國出口商的威脅也在日益加大。中國以往只擅長生產服裝和低技術組裝產品較簡單的物品,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副會長弗蘭克•瓦爾戈(Frank Vargo)說:“中國在產品升級方面真的發起了攻勢。”他說,中國企業正計劃生產包括飛機在內的復雜機械設備。瓦爾戈稱:“隨著他們在產業鏈上的不斷攀登,他們生產出的一些東西將替代美國產品。”

  貿易數據顯示,美國制造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已在下降。1998年時,美國制造產品占歐元區國家進口額的15%。而今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10%以下,與此同時中國商品在歐元區市場的占有率則有了增加。

  中國在出口高附加值產品方面的能力也是歐洲制造商日益面臨的一個問題。雖然吸引人們注意力的是中國的鞋類和服裝出口──以及貿易保護主義者對此施加的配額限制──但機械和運輸設備卻是目前中國對歐元區出口額最高的一類產品。今年5月,中國145億美元對歐元區出口額的一半來自機械產品。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機械設備生產國,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領先于意大利和英國。德國機械制造協會(German Engineering Federation)的首席經濟學家拉爾夫•威舍爾斯(Ralph Wiechers)說:“截至目前,中國的機械生產還主要偏重于滿足國內市場。但它已經在爭奪包括歐洲在內的國際市場了。”

  位于德國萊比錫的MAN Takraf Foerdertechnik GmbH是一家專門生產采礦和原材料處理設備的工程機械公司,幾年前在向漢堡港提供集裝箱起重機的競爭中被中國公司擊敗后,該公司就不再生產這種設備了。這家德國公司目前主要為企業和礦山量身定制工程機械,它已不再大規模生產標準化機械設備。

  該公司首席執行長雷納•卡爾格(Rainer Kahrger)說:“我們不得不接受中國將在大批量生產方面取得更大進步的現實,我們在這方面將丟掉更多市場份額。”

  如果來自中國的競爭推動歐洲企業在價值鏈上向上攀升,那就有可能對歐洲的經濟增長──以及進口──起到促進作用。但歐洲企業正呼吁歐盟著手解決他們眼中推動中國對歐貿易出現順差的兩大問題:中國政府干預貨幣市場以使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保持在低水平;以及中國對出口商提供補貼。

  歐洲工業與雇主聯盟(Unice)負責國際事務的阿德里安•范•登•霍文(Adrian van den Hoven)說:“我們呼吁歐洲在與中國面對面解決這些問題時表現出更加堅決的立場。”

  Joellen Perry / Marcus Walker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供稿并保留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