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伯南克向通脹妥協(xié) 美聯(lián)儲暫停加息的深層內涵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03:58 財經時報
李念 在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暫停加息無可厚非的情況下,如果美聯(lián)儲能繼續(xù)加息操作,將會帶來出其不意的緊縮性效果,但伯南克主動放棄了這個寶貴的機遇 8月8日,美聯(lián)儲如大多數(shù)市場主體預測的那樣,決定維持現(xiàn)行5.25%的基準利率水平不變。這意味著,在17次按部就班地“小幅邁進”之后,啟動于2004年6月的美國新一輪貨幣緊縮進入了一個原地休整的間歇期。 美聯(lián)儲在原地調整,它的“盯住目標”通貨膨脹卻沒有停下腳步,也沒有受到前期加息政策的有效抑制。6月美國核心CPI同比增長2.4%,遠遠高于伯南克1%到2%的目標區(qū)間,而包含食品及能源價格在內的整體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的增幅更是達到4.3%。 在物價穩(wěn)定受到較大沖擊之時,美聯(lián)儲本應更加謹慎地進行貨幣政策操作,但實體經濟放緩的制肘了緊縮貨幣的計劃實施。2.5%的GDP增長率、4.8%的失業(yè)率,無就業(yè)的衰退征兆迫使美聯(lián)儲不得不向經濟增長目標妥協(xié)。 而這種妥協(xié)背后的深層內涵遠比暫停加息本身重要得多。 重縮輕脹 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妥協(xié)確定了“伯南克風格”中潛藏的通脹傾向。 從伯南克在2005年10月被內定為格林斯潘接班人開始,市場一直存在著一種誤解,以為伯南克深厚的學術背景會增強美聯(lián)儲在貨幣調控中的獨立性、果斷性和謹慎性。 但從伯南克具體的理論主張和政策偏好深入考量,事實卻并非如此。伯南克的兩個理論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透明度和通脹目標,遺憾的是,這兩者都不能有效控制通貨膨脹的抬頭。 透明度和其他經濟指標一樣,存在一個潛在的“最優(yōu)水平”,超過這一水平將失去政策調控的主動性,在貨幣博弈之中缺乏控制力,這對于在長期中抑制通脹可能是一個隱患。 而通脹目標的確立本身與控制通脹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雖然英格蘭銀行和歐洲中央銀行都設立了通脹目標,但在保持物價穩(wěn)定方面并沒有太多建樹。所以,伯南克的理論創(chuàng)新對于控制通脹而言并不是有力工具。 更重要的是,伯南克對于通貨緊縮有著莫名其妙的過分關心,對通貨膨脹卻相對而言有些輕視。將油價因素看作短期沖擊、在2002到2003年期間大力鼓吹降息,這些行為都是伯南克貨幣偏好的重要體現(xiàn)。 而且,相比前兩任主席沃克爾和格林斯潘,他對經濟增長的興趣似乎更大,這種政策哲學一定程度上為通貨膨脹惡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 錯失良機 在17次加息后的妥協(xié),有力地確認了伯南克的這種潛在通脹傾向,因為他主動放棄了極其珍貴的市場機遇。 在絕大多數(shù)市場主體認為美聯(lián)儲暫停加息無可厚非的情況下,如果他能夠鐵面無情地進行加息操作,將會帶來出其不意的緊縮性效果,給業(yè)已出現(xiàn)端倪的通脹苗頭以極其有效的雙重打擊。 唯一的代價就是短期經濟增長的可能趨緩,以及市場壓力的瞬時加大,對于一個以消滅通脹為己任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制定者而言,對于一個堅信“通貨膨脹總在悄然無形中毀滅社會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家而言,這種犧牲率本不會成為實質性的行動障礙,就像上世紀80年代“冷面殺手”沃克爾表現(xiàn)出的那樣。 伯南克對增長目標的妥協(xié),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他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學術化,而且他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厭惡通脹。 放大風險 “伯南克風格”中的通脹傾向,對長期中美國經濟走向有著深遠影響。用刺激性政策將經濟增長提升至均衡水平以上,將再次被確認為“透支式”發(fā)展的主流手段,這意味著長期中美國經濟的內在脆弱性進一步加深,而相機抉擇的宏觀政策也將增加不確定性,成為頻繁性短期經濟波動的重要沖擊來源。 而美國物價穩(wěn)定的維持也難以得到政策調控的有力支撐,鮑爾森近期暗示的“強勢美元”取向,也會更大程度上淪為缺少金融助力的口頭宣告。 諷刺的是,聯(lián)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在會后宣稱:“Some inflation risks remain(通脹風險依舊存在)”,實際上,向經濟增長目標妥協(xié)的它們,在此時已經成為了美國最不容忽視的風險放大器。
【發(fā)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