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美國制造業衰落了嗎 不斷創新是其核心競爭力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 10:44 環球時報
靠創新提高競爭力 總產出占了全球1/4 美國是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這一點沒有人懷疑。但是在美國逛商店,隨便買一件東西,十有八九是貼著“中國制造”、“泰國制造”或者“墨西哥制造”的標簽。無論是美國的媒體還是國外的輿論,“美國制造業正在衰落或者已經死亡”的論調都不少見。在很多人眼中,美國好像除了電腦軟件、醫藥、飛機和好萊塢的電影就不生產什么了。美國制造業真的衰落了嗎? 現在美國的中小制造企業還有11.5萬家 記者不久前到芝加哥,采訪了美國“全國制造業周”會展,這個會展每年舉行一次,是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組織的,該協會是美國最大的代表中小制造業的行業組織。不來這里,真是很難想象美國還有這么多家這樣的小型制造企業。近1000家公司大致分為機械設計、工業自動化、企業IT和機械維護管理四大類。除了微軟公司外,絕大多數都是10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100人以下的小公司占了一半。展覽會上,并沒有大型機械,都是一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機械產品,如機械部件、水泵馬達、閥門和緊固件、設備控制系統、清洗設備,乃至一些簡單的鑄件。不過這當中有許多創新的產品,包含著高新技術。比如,有一種醫療用的人造肩關節,不僅可以提50磅重量的物品,而且關節伸展自如,可停在36個位置,與真關節幾乎一樣。還有一種能印三維立體圖像的小型打印機,以前在美國也從未見到。在芝加哥的展覽上,記者還發現了幾個中國民營的機械鑄造企業的參展攤位。但是與美國企業的同類產品相比,它們的產品明顯還比較粗糙。 據介紹,在美國的制造業中,中小制造業公司有11.5萬家,占了全部制造業的99%,2000萬員工占全部制造業人員的一半,出口占全國的3/4。與記者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的是,目前美國中小制造業的產出沒有萎縮,相反,產值創了歷史最高水平。對制造業的投資也在上升,研發投資占了美國工業投資的2/3。 美制造業從來不缺憂患意識 當然,美國制造業從來沒有忽視過它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對來自外國,特別是中國的競爭。在這次會展周的討論會上,第一個主題演講就與中國相關:“中國競爭力背后是什么?”,最后一個演講的主題也是關于中國的:“中國:機遇和挑戰”。可見與會者對中國的興趣和關注。但出乎記者意料之外的是,這些與中美貿易有切身利益的制造業人士并不像某些國會人士那樣,拿中美貿易逆差和知識產權問題大做文章,要美國政府對中國采取制裁措施。反而是主張與中國加強貿易,鼓勵到中國投資,反對國會制裁中國議案的聲音占了上風。 在美國制造業人士看來,確保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地位,靠貿易保護是行不通的,因此討論會大多是圍繞“如何增強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展開的。比較典型的是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歐文斯的主旨演講,題目就是“保持在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他對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提出了幾點意見:第一,美國企業必須致力于設計和生產融入最新技術的最高質量的產品,并確保制造的是世界客戶所需要的產品。第二,必須實施“精益生產”的原則,提高機器人技術的使用和自動化水平,強調“即時交貨”。第三,必須對員工的培訓投資,培養員工為公司帶來創意和競爭的精神。第四,必須把全球化和國際競爭視為使企業更加強大和更有效率的機遇,不能因此把目光轉向國內,建立貿易和投資壁壘。 “美國制造”的內涵無處不在 事實上,美國制造業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美國曾是世界最強大的制造業中心,從刮胡刀、洗碗機,到化工、鋼鐵,到汽車、飛機,幾乎所有機器加工制成品無不帶有“美國制造”的標簽,這一趨勢延續了大半個世紀。而隨著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印制造業的崛起,美國在許多制造業領域漸漸失去了競爭力,而悄悄地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轉化和升級。現在,從整體來說,美國制造業分三個檔次:大企業主要生產飛機、汽車、計算機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中小企業主要生產機械、電子部件,但也含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傳統的低附加值、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在美國生產的已經不多,大多數早已轉移到國外加工。 但即使是第三類產品,也需要做客觀的分析。沒有人會懷疑,在那些帶有“中國制造”或“墨西哥制造”的產品中大多數包含著“美國創造”的內涵。在美國的大購物中心,衣服、鞋帽、玩具絕大部分的品牌和設計是美國的,“中國制造”只是在中國加工而已,不能算作完整的中國產品。POLO、GAP、耐克等牌子都是美國品牌,美國設計,轉移的只是生產基地,企業真正的“大腦”還在美國。中國工人靠的是體力,美國人靠的是腦力。制造和創造在中文中只有一字之差,他們的內涵和效果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服裝業在美國也有生存空間 美國制造業的一個特點是:為特殊要求服務,或是小批量,或是單個產品的精加工。比如,有些巨大的齒輪,客戶只需要一兩件,運到海外去加工劃不來,技術上也難有保證,就只能在美國加工。美國一些小型服裝廠仍能生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記者特地找到一家紐約華人的服裝廠采訪,看到了美國服裝業的“廬山真面目”。 這家名為“誠信服裝廠”的工廠在皇后區,是紐約的福建同鄉會副主席王永享開的。廠不大,還不到100人,設備環境遠不如中國的服裝企業,但卻是典型的華人衣廠。王永享介紹,現在美國的服裝廠主要就剩下華人開的小工廠了,在紐約有100多家,都不大,但還能生存下去。工人絕大多數為華人新移民中的婦女,工資不高。生產的產品不需要太多的運輸,直接上市,成本低,還有時效的優勢。美國的大宗服裝幾萬件以上的,都送到中國加工,但它們一般要幾個月后才能上市。有一些批量小的,或時效緊,一二個星期就要出貨的,就需要當地的服裝廠生產。王永享認為,美國的服裝業與中國等國家相比,沒有優勢,不斷萎縮,但還不會滅亡,因為還有生存空間。“但是我們必須千方百計提高競爭力”。 “不斷創新”和“找準定位”是美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那些仍然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十多萬家中小制造企業無疑有著更強的生命力。埃森哲咨詢公司首席技術戰略家鮑勃·蘇在一份報告中分析說:“美國制造業所擁有的勞動力僅有服務業的1/4,但每位員工所創造的利潤幾乎是服務行業員工的6倍。”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國,產出幾乎占全球產出的1/4。 在談到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一位多年在美國從事制造業的段先生對記者說,美國的企業和中國有很大不同。中國人有種傳統觀念,都不愿做領頭鳥,總是看別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跟著做,省事也省錢。但是美國企業不一樣。他們不管別人做什么,只做自己的,而且要做最好的。連最小的企業也會在研發方面下血本,有了專利就迅速轉化成產品。一個美國鉆頭價格是中國的10倍,使用壽命也比中國長十幾倍,這樣貴也不怕賣不出去。美國制造業會隨時調整自己,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勞動密集型基本上沒有辦法生存,所以都向高端、核心發展了。這就是美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還體現在這種老牌制造業強國所特有的魅力上。不久前,日本東京電視臺播放了一個專題節目,講的就是“美國制造熱”重回日本。戰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制造對于日本人來說就是先進的代名詞。即使現在日本制造已經后來居上,日本人仍把使用美國制造當作一種文化向往。現在在日本,中產階級中有很多美國制造的忠實擁躉,專門銷售美國制品的店鋪也在增加。 段先生最后對記者說:“現在連原本看不起中國制造的美國人也開始說,中國制造業在慢慢替代美國制造業。但是替代不能僅僅指我們比他們多生產了多少產品,關鍵還是要替代美國的‘腦袋’。”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