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石油迷局:權力從消費國向生產國轉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13:00 新華網

  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期刊登布尚·巴里和奇普·卡明斯合寫的一篇文章,認為造成當今石油困局的因素之一是權力從消費國向生產國轉移。

  這篇題為《原油現實:權力從石油消費國向生產國轉移》的文章摘要如下:

  當今石油困局絕不僅僅是供求關系的暫時震蕩。大量消耗燃料的西方與石油豐富的
發展中國家之間,權力的持久轉移也在攪動能源市場。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工業化世界依賴穩定和廉價的原油供應推動經濟增長。美國、歐洲和日本所需石油超過自身產量。發展中國家石油儲量很多,但用量很少,替代市場也不多。因此,工業化國家得以利用窮國廉價的資源。

  如今,這種相互依賴關系在瓦解,新秩序在形成,美國等

能源消費大國正從優勢轉為劣勢。主要石油出口國斷定,它們對石油消費國的影響大于以前。

  這種變化的背后有兩股力量:新興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意味著全球能源需求今后幾年可能保持迅速增長;同樣重要的是,世界主要原油生產國收緊了對石油龍頭的控制。

  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富油國盡管打算在中期某個時候擴大產量,但不愿作大規模投資。再則,富油國把更多石油用于國內,以滿足國內猛增的需求。

  主要石油進口國正努力適應這種情況,能源安全已經成為外交政策的核心問題。

  富裕工業國先前遭受過石油危機沖擊。二十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沖擊,包括油田國有化和1973年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致使油價飆升,權力向石油出口國傾斜。西方國家處于被動狀態,因為它們是主要消費國。美國和歐洲在阿拉斯加和北海也擁有巨大的探明石油儲量,當發展中世界的供油國拒絕合作時,他們就開采自己的石油。

  30年后,西方不再有這種優勢。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外國家的原油產量預計2010年左右將達到峰值。如今,俄羅斯和中東以外,潛力最大之處是里海和政局動蕩的非洲周邊深海,不在西方。

  需求模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石油消費主要集中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和蘇聯。蘇聯的石油產量超出它自身以及東歐國家的需求。如今,沙特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其他成員國有更具吸引力的大市場,首先是新興國家。

  產油國國內的需求也相當旺盛。伊朗汽油消耗量每年增長10%。自2003年以來,中東國家石油需求增長13%。2005年底,中東每天消耗610萬桶石油。這種高漲的需求包含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自身的需求,大約相當于全球石油供應增長的三分之一。

  新的供求局面使西方越發脆弱。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它的26個工業國成員2030年所需石油中85%有賴于進口,而現在為65%。(新華社特稿)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