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俄羅斯出現勞動力大缺口 熱盼中國留學生移民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1日 14:07 國際先驅導報

  俄羅斯有越來越大的勞動力缺口,中國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不過,這“一虧一盈”卻很難合成一個互補的“圓”

  國際先驅導報駐莫斯科記者 岳連國 報道

  賣水果的是阿塞拜疆人,開工交車的是亞美尼亞人;最艱苦又最廉價的城市清潔工則
是烏茲別克與塔吉克斯坦人……隨著外來移民的面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俄羅斯的人口問題也越來越讓政府憂心。

  人口減少威脅俄發展

  遏止人口下降,提高人口增長率是多年來困擾俄羅斯政府的一大難題。在過去十幾年時間里,俄人口減少了約500萬: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人口為1.48億;而到2005年,已經降至1.43億。近年來俄羅斯人口平均以每年約70萬人的速度遞減,僅2005年就減少了73.55萬人。

  俄羅斯一份預測國家未來三年社會經濟發展的報告指出,2007年至2009年俄羅斯勞動力總數將減少200多萬,這將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構成威脅。俄總統普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也重點談到了人口問題,并提出要通過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出生率和實施有效的移民政策等措施來遏制人口減少趨勢。但應該指出的是,這些措施在短時間內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俄專家預測,到本世紀中期,現有的8500萬勞動力人口將減至6500萬。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最直接到辦法就是吸收外國移民。專家認為,未來20年內,俄每年應至少吸納80萬外國務工者。而那份報告預測,2009年以前,俄羅斯每年吸收的外來人口將達到16.3萬,但只能彌補人口自然減少量的20%。

  俄聯邦統計局的資料表明,目前俄失業率也達到多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俄高級經濟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斯米爾諾夫認為,如果說現在促使失業率降低的主要因素還是經濟增長帶動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那么很快,人口減少因素就將起主導作用。他指出,目前這種短缺已經在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得到體現,但是未來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會擴展到更多領域。

  引入俄語移民

  據了解,從蘇聯解體以來,俄已陸續吸收了700多萬外來移民,其中包括2萬多名中國人。俄羅斯在引進移民解決本國勞動力短缺問題時,更傾向于獨聯體國家。比較而言,與俄羅斯有著數千公里邊境線、勞動力過剩的中國似乎并不在它的考慮之列。

  近期,普京批準了“使僑胞自愿移居俄羅斯計劃”,計劃從2007年至2012年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移民幾十萬人,俄聯邦預算將撥款40億至50億盧布(1元人民幣約合3盧布)用于實施這一計劃。計劃中所稱的“僑胞”指的是受俄羅斯傳統文化熏陶、懂俄語和不愿失去與俄羅斯聯系的獨聯體國家居民,主要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俄語居民。

  俄聯邦移民局今年還將對來自獨聯體國家的非法務工者實行大赦,大赦涉及的總人數估計將達到100萬人左右,但其中不包括來自中國的。

  可以說,從長遠來看,獨聯體國家居民將是俄羅斯吸引外來移民的重點。因為俄羅斯與這些國家曾經共同生活在蘇聯大家庭內,彼此在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上都有相似之處。

  移民從中國學生抓起

  俄研究機構調查結果表明,最近10年來,俄境內來自中國的非常住人口保持相對穩定,總量在20萬至30萬人之間。這些中國人在俄主要從事農業、貿易和工程建設,并且主要集中在莫斯科、遠東和西伯利亞等地區。

  有關專家認為,俄羅斯目前移民政策不利于吸引外國勞動力,辦理勞務輸出手續繁雜、費用高等等都是中俄勞務合作進展不暢的主要原因。此外,來俄羅斯務工的中國人整體知識水平不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語言的障礙以及對俄羅斯法律不甚了解使他們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方面遇到了較大困難。許多在俄務工的中國人抱怨俄治安環境差、經常受到俄行政部門和警方的刁難。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中俄經貿合作的進一步發展,來俄羅斯務工的中國人會不斷增加。但是未來幾年從中國來俄羅斯務工的仍將以農民、建筑工人和商人為主。俄方希望通過提供貸款或獎學金等形式為中國中學畢業生提供到俄大學或中等職業學校學習的機會,鼓勵他們學成后留在俄羅斯工作。這樣俄羅斯就可以吸納到既精通俄語,又熟悉俄羅斯環境的中國高素質勞動力。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1,9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