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自由兌換:俄羅斯的非典型金融改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8日 16:51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博士程實 來源:中國經營報 俄羅斯政府6月底做出決定,自7月1日開始,盧布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這項較原計劃整整提前了半年的金融改革引起了國際市場的高度關注。 堅實的經濟基礎
實際上,促成俄羅斯此番金融改革的現實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中近年來不斷夯實的經濟基礎是其主因,這主要表現在三個層次:一是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在過去5年,俄羅斯GDP年均增長率高達6.8%,增長的強勢提高了俄羅斯經濟的風險承受力,為金融改革提供了減震效應;二是物價環境日趨穩定,在2004年和2005年通貨膨脹率接連高達11.7%和10.8%之后,2006年前5個月的通貨膨脹率降低至5.9%,全年8.5%通脹目標的實現看上去并無困難,物價穩定的趨勢回歸為盧布自由兌換營造了良好和樂觀的貨幣環境;三是國際清償手段逐漸增強,截至6月23日,俄羅斯業已累積了2470億美元的黃金外匯儲備,清償能力的增強為盧布自由兌換時可能發生的貨幣投機風潮、突發性貿易支付沖擊和國際收支短期失衡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穩定的心理因素 金融改革的功敗垂成很大程度上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貨幣自由兌換可能帶來的資本外逃或是貨幣替代都與心理崩潰緊密相連。俄羅斯近年來一波三折之后柳暗花明的改革歷程讓國內民眾同時具備了經濟信心和心理承受力,這為時下金融改革的提前實行奠定了基礎。 俄羅斯的經濟信心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日趨改善讓民眾愈發樂于接受改革;二是對普京政府充滿信心,普京的支持率一直高于70%,廣大民眾甚至積極倡議修改憲法,以求普京的再度連任;三是對盧布幣值充滿信心。 1998年“8·17”金融危機中盧布跌幅超過70%的慘痛經歷已經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隨著俄羅斯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復蘇,盧布重新回歸強勢路線,在過去的12個月中,盧布對美元已經升值超過了10%。更為關鍵的是,在普京大打“能源牌”的政策指引之下,國際市場逐漸認知到俄羅斯維持貨幣幣值的強大能力。在石油和天然氣在世界出口市場上的份額分別達15.2%和25.8%的背景之下,俄羅斯只需通過奉行“石油盧布”政策,就能輕而易舉地保障國際金融市場對盧布源源不斷的貨幣需求,這為盧布自由兌換帶來了不易察覺的心理優勢。 此外,俄羅斯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在近十幾年中無論是政治體制還是經濟環境都承受了接連不斷的“休克式”沖擊,市場心理在長期的跌宕起伏之中早已形成了不可小視的改革承受力,這也正是俄羅斯能夠在金融市場尚不完善、出口結構極度單一的背景之下,依然有恃無恐地突破理論桎梏,提前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深層原因之一。 深入分析不難發現,俄羅斯金融改革背后的條件探悉并非與經典理論同出一轍,這也意味著盧布自由兌換的負面經濟影響也很可能突破于理論框架。實際上,經典理論中所強調的資本外逃和貨幣替代都不太可能在俄羅斯變成現實,可以預期的是,盧布幣值的波動性將短期放大,出口結構的“能源化”趨勢將不斷增強,資本進出的頻繁度將顯著加大,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將有所惡化。但只要經濟基本面和心理因素不出現無法扭轉的瞬間崩潰,盧布自由兌換并不會給俄羅斯經濟帶來不可承受的負面沖擊。 總之,此番俄羅斯金融改革的啟示在于:貨幣自由兌換作為金融開放趨勢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具體實行的時機選擇不僅需要權衡經濟基礎,更要洞察市場心理。最為重要的是,金融改革,以及經濟改革都不可盲從于經典理論,從現實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才是防患于未然的理性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