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歐 紅
世界第二富翁、“股神”沃倫·巴菲特25日宣布,將從下月起逐年把價值370億美元、相當于其個人財富85%的股票捐給5家慈善基金會,其中5/6將由世界頭號富翁比爾·蓋茨的基金會獲得,其余分給其家族的4個慈善基金會。巴菲特這一數額巨大的捐款使他超越卡內基、洛克菲勒、福特以及蓋茨本人,成為有史以來出手最為慷慨的慈善家。
讓世界震驚
76歲的巴菲特是美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據《福布斯》雜志統計,他擁有大約440億美元的身家,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中擁有31%的股份,在他的捐獻計劃完成后,其股份將減至5%。而這剩下的5%股份,他也決定要在死后捐給慈善事業。他表示,將把手頭的“不少現金”,留給自己的親人。
巴菲特的驚人之舉最早是在今年春天向美國《財富》雜志女編輯盧密斯透露的,當時,盧密斯的第一反應是問他:“你有病了嗎?”巴菲特樂呵呵地告訴她:“絕對沒有!我好得很呢。”“股神”的大手筆確實驚呆了很多人。就連蓋茨也表示,對這個決定感到受寵若驚。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報道此事,并不惜筆墨盛贊這一舉措。《華盛頓郵報》稱,在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宣布要全身投入慈善事業后,巴菲特再次向世界表明,慈善事業進入了一個與100多年前相似的黃金時代。上世紀初卡內基、洛克菲勒等美國著名實業家曾帶動了現代慈善事業的第一次繁榮。《紐約時報》則指出,巴菲特的巨額捐獻將使目前已擁有300億美元的美琳達·蓋茨基金會長期保持全球規模和影響最大的私人慈善機構的地位。
傳奇的股票人生
這并非巴菲特第一次讓世人驚訝,他的人生履歷中從不缺乏“奇跡”。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出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他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5歲時,他在家中擺攤賣口香糖;稍大一點,他帶著小伙伴到球場撿廢棄高爾夫球再轉手倒賣;上中學時,他一邊做報童,一邊向理發店老板出租彈子球游戲機賺外快;11歲時,他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后,巴菲特沒有找到工作,回到家鄉決心一試身手。有一天,他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否則就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不久,他拿著自己的100美元,又向親朋們湊了大約10萬美元,成立了“巴菲特有限公司”。當了老板的巴菲特每天只做一件事——整天躲在家里埋頭尋找廉價小股票,然后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不到一年,他就擁有了5家合伙人公司。1962年,公司資本達到720萬美元,其中屬于他自己的有100萬。巴菲特的“狂言”實現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巴菲特憑著他謹慎、理性的個性和對股票、數字的天賦,在股市中不斷買進賣出,終于成就了“股神”的金身。
“一毛不拔”的財富觀
雖然擁有巨額財富,巴菲特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給世人留下“一毛不拔”的印象。對他來說,工作是生命,食物和住所只是小事一樁。他至今都住在自己50多年前用3萬多美元買下的房子里,開著他的藍色“林肯”牌轎車,沒有顧問也沒有仆人。如果用美國大企業通常的標準來衡量,他從伯克希爾公司領取的10萬美元年薪簡直稱得上寒酸。巴菲特夫婦也從沒想過要把巨額財富留給孩子們,在錢的問題上,他對待子女非常沒有人情味:女兒向他要20美元付機場停車費時,要給他帶回發票,當巴菲特給孩子們貸款時,他們要簽訂協議。
巴菲特的生活也十分低調。奧馬哈市沒有他的博物館,也沒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心花園。當人們經過巴菲特那座樸實無華的房子時,甚至無法相信這里住著世界第二富豪。而此時,巴菲特可能正在廚房里一邊享用著冰淇淋、可樂,一邊默默注視著來來往往的人呢。
對自己身后的財富規劃,巴菲特早有打算。一二十年前,他就曾不斷表示會在死后把大部分財產捐給慈善事業。40多年前,他與妻子蘇珊一起創立了巴菲特基金會,其宗旨包括促進生育健康和反對核武器擴散等。他一直希望讓妻子來管理自己的遺產。2004年蘇珊去世,巴菲特為紀念亡妻,將基金會改名為蘇珊·巴菲特慈善基金會,同時,他也開始考慮提前捐出自己的財產。
與蓋茨交情深
與其他慈善家把財富留給家族基金會不同,巴菲特把大部分股票捐給了蓋茨基金會,這在歷史上幾乎沒有過先例。同時,這也令世人對世界第一、第二富豪之間的交情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早在15年前,巴菲特與蓋茨就經共同的朋友介紹而相識。目前,蓋茨是伯克希爾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巴菲特則通過伯克希爾公司持有微軟股票。兩位富翁除了經常一起旅行和結伴在網上打橋牌外,還常常就個人及企業的事務征求對方建議。在巴菲特25日宣布捐獻計劃后,蓋茨夫婦說,正是因為早年間受到了巴菲特的啟發,他們才有了用個人財富回饋社會的想法。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定于26日晚播出對巴菲特和蓋茨的聯合采訪,為此,兩人還在當日的《紐約時報》上刊登了整版廣告。
分析人士認為,巴菲特的這一舉動顯示出他與蓋茨私交的深厚以及對蓋茨的信任。巴菲特不久前曾對盧密斯說,把自己的錢交給蓋茨的基金會,會比較省心。他坦言,做慈善事業不會立竿見影,這讓他感到煩心,他也不喜歡與很多人打交道。同時他深知,不管做什么事情,最順理成章的做法就是找一個比自己更適合的人代勞。就這件事來說,那個人就是蓋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