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需要更多移民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3日 16:36 新浪財經 | |||||||||
富 國需要更多貧窮工人嗎?根據傳統智慧,答案為是。聯合國一份有關移民與發展的新報告就反映出了這一點。聯合國表示,10年以后,發達國家每100人退休,將僅有87個年輕人加入勞動大軍。報告稱,為了預防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短缺,富國應當向發展中國家求助。因為第一世界每有100人退休,發展中國家將有342人進入勞動力市場。
這種觀點的假定是,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短缺是應該避免的災禍。但真是這樣嗎?在日益老齡化的第一世界國家,勞動力短缺帶來的益處是勞動生產率上升和工資的提高,這些益處可能大于代價。在勞動力稀缺而昂貴的地方,企業有動力投資于節省勞力的技術,這些技術能夠利用較少工人創造更多產出,從而推動生產率的提高。工業革命始于工人相對較少且擁有法律權利的地方,而不是人比機器更廉價的奴隸社會,這絕非巧合。 我們見證了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發生的這種因果關系。因為泡沫經濟造成勞動力市場緊張,一波投資浪潮投向了節省勞力的技術——從超市的自動化收銀機,到取代保安的電腦化系統。美國能夠獲得低工資的移民勞工,這導致美國落后于日本、澳大利亞和其它擁有先進機械收割技術的國家。同時,由于市場上充斥著廉價勞動力,美國的房屋建造業仍然技術落后,效率低下。緊張的勞動力市場會迫使國內非貿易行業迅速提升勞動生產率,目前這些行業仍為勞動密集型。 固然,在發達國家,比例越來越高的勞動力受雇于護理、草坪維護和趾甲彩繪等服務行業,這些事情機器沒法做。在這些領域,勞動力市場緊張會導致工資上漲。這有什么問題呢?西方社會不平等的趨勢將會改善,因為富人將為必需的服務(護理)支付更多錢,并減少張揚的消費(草坪護理和趾甲彩繪)。工資增長會推動通貨膨脹嗎?如果生產率有足夠的增長,就不會。 以下說法是一種“神話”:富國必須輸入大量移民,以維持納稅工人與退休人員之間的年齡比率,從而防止社會保障體系的崩潰。移民本身也會退休,這要求更大規模的移民擴張。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為了保持目前的工人-退休人員比率,美國每年必須吸收1080萬名移民(是目前數量的10倍),并一直持續到2050年,屆時它的人口將達11億。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解決大部分甚至全部養老金籌資問題。例如,到2080年,美國的工人與退休人員的比率將從目前的3比1降至2比1。與從1950年的18比1降至目前的3比1相比,這個變動微不足道。在過去半個世紀里,生產率的增長使這個比率得以平穩降低,而沒有帶來不良后果。如果勞動生產率增長不足,適當減少福利和延長工作年限也能解決問題。 可是,國家繁榮不依賴于人口增長嗎?這一觀點暴露了一個經濟學層面的謬誤——即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的混淆。國內生產總值是國家勞動力總數乘以工人人均產出,這解釋了為什么在國內生產總值排行榜上,領先的國家往往是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和德國。與之相比,另一份迥異的排行榜,是用購買力平價衡量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盧森堡、挪威、美國、愛爾蘭、冰島和丹麥。還有一份衡量社會公平的排名:丹麥、日本、瑞典、比利時、捷克共和國、挪威。可以說,與人口較多、國內生產總值較高但存在極端貧窮和不平等的國家相比,人口較少、中值收入較高國家的人民更幸福。 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日益減少是發達國家面臨的挑戰。但應對這些挑戰,只能利用技術推動的勞動生產率增長,而不是移民推動的人口增長。如果勞動力短缺促進了自動化進程,提高了貧窮工人的工資,并減少了不平等現象,那么發達工業國家中緊迫的勞動力短缺,就是福不是禍了。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邁克爾·林德(Michael Lind) 作者是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 譯者/張征 (來源:FT中文網-FTChines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