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德國成為全球化大贏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3日 18:11 新浪財經 | |||||||||
與其它多數工業國一樣,德國也為全球化的威脅而苦惱。激烈的全球競爭被指責為失業率高和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德國人民的呼聲非常普遍,要求國家進行干預,以保護德國產業、就業崗位和生活方式。 但如果詢問彼得科勒(Peter Köler)船長,他會告訴你不同的觀點。對這位65歲的退休海員和港口經理來說,全球化是他的國家長期來所遇到的一次最佳機遇。80米高的集
歐門(Eurogate)卸貨碼頭是漢堡4個(很快會有5個)集裝箱碼頭之一,而且是漢堡這個日益繁榮的城市近年來最成功的事例之一。自2000年起,由于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這個歐洲第二大商業港口的貨運量增加了一倍。到2015年,貨運量將再翻一倍。 這里的每一樣東西都在不斷變大:集裝箱(從20英尺到40英尺,到現在的45英尺);輪船(從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最大尺寸Panmax到Post-Panmax,再到Super-Post-Panmax);當然還有中國制造的集裝箱吊橋。碼頭一直在不斷擴張。“如果離開兩個星期,我就不認識路了,”科勒船長開玩笑說。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周日已開始她擔任總理以來的首次訪華之行,這不僅僅是重要的外交大事。政界人士和商界代表將共聚一堂,把全球化的兩大贏家聚到一起。 全球化最受益 這是個嚴守的秘密。盡管德國宏觀經濟數據表現平平,但沒有其它任何一個工業國如此成功地駕馭了經濟全球化所提供的契機。 德國是個擁有8000萬人口的中等規模國家,常常被描繪成憂心忡忡、反對冒險并且不喜歡變革,但自2003年超越美國后,它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 在經合組織(OECD)現有比較數據最近一年的2004年,德國企業出口商品的總價值略低于1萬億美元,幾乎相當于英國、法國和荷蘭的總和,其貿易順差是中國的6倍。 出口已成為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目前,900萬個工作崗位直接依賴出口,并創造了40%的國內生產總值。工程集團西門子(Siemens)首席執行官柯菲德(Klaus Kleinfeld)說:“每兩個職位中就有一個是與出口有關的——如果沒有出口,德國經濟將會不景氣。” 但出口只是故事的一半。德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的銷售額達12億歐元(合15億美元),已超過了德國的出口額。在納入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Dax-30指數的成員企業中,四分之三的營業額來自國外。2004年,德國企業在德國以外地區投資5840億歐元,雇員人數達400萬人。 德國經濟部一位高級公務員兼國際貿易專家稱:“在所有與之相當的經濟體中,德國參與國際勞動分工的程度最高。” 自動化技術電動機制造商費斯托(Festo)是這一趨勢的有力例證。費斯托在德國制造大部分部件,但裝配流程全部在55個外國子公司當地進行。首席執行官埃伯哈特法伊特(Eberhard Veit)說:“增長出現在國外,但通過這一增長保障了德國的就業崗位。我們公司的生存依賴全球化。” 在西門子旗下的傳動裝置制造廠家弗蘭德(Flender),80%至85%的產品是在德國以外生產的,公司的制造工廠遍布全球。“哪里有客戶,哪里有需求,我們就去哪里,”弗蘭德負責人曼弗雷德埃格維瑟(Manfred Egelwisse)說。 成功原因多多 如此巨大的全球性成功引發了諸多疑問。是什么導致了成功?成功能持續多久?能令德國經濟總體受益嗎?而且,在一個許多人對全球化感到不安的國家,如果德國人感到被排除在利益之外,這會對社會造成什么影響呢? 一個解釋在于全球經濟繁榮的性質之中。正如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經濟學家埃爾加巴奇(Elga Bartsch)所說,“德國公司已從主要為資本支出的增長中獲得了超比例的好處。” 工程技術在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大于與之相當的經濟體,因而德國從投資驅動型全球增長中受益更多。換句話說,德國企業為增長更快的經濟體提供了用于建設工廠、船隊和基礎設施的機器和車輛。 這筆天降橫財不僅僅局限于大型公司。德國主要的全球化贏家始終是中小型企業——所謂的“Mittelstand”(德語,中小企業)。其中最成功的企業規模很小,但專業化程度高,通常在利基市場上占據絕大多數的份額。正如西門子的柯菲德先生所說:“世界上沒有其它哪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如此眾多的專業企業。” 例如,在中國長江江底兩條巨型公路隧道的挖掘中,世界最大的隧道掘進機將被用到,而它們現在正由海瑞克公司(Herrenknecht)在上海進行組裝。這座總部位于黑森林的公司擁有不到1500名雇員,銷售額卻達到3.84億歐元,其中92%來自國外。 數十年積累的技術訣竅使此類企業在市場新進入者面前成了可怕的對手,它們常常被稱為“隱形冠軍”。由于專業化程度高,它們產生規模經濟的唯一途徑就是全球運作。 總部位于波恩的中小企業研究所(IfM)的一項調查顯示,98%的德國中小型企業目前介入了國際市場,這一比例在10年間上升了15%。曼弗雷德維滕斯坦(Manfred Wittenstein)是德國機械和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副主席,并管理著以其命名的傳動裝置制造企業維滕斯坦。他表示:“全球化正幫助德國找出它的優勢所在。” 德國公司成功的另一因素是它們失而復得的競爭力。自2000年以來,由于實行工資控制、延長工作時間以及對低增值業務選擇性離岸外包,德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幾乎沒有變化。而在整個歐元區,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了近6%。 這使得德國企業能夠在歐元相對強勁的不利條件下,擴大它們的市場份額。德國聯邦統計局(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的出口業績指數顯示了德國商品在其它國家進口中所占的份額。該指數在1995至2000年間呈下降態勢,但之后逐年上升。“我會見意大利與法國官員時,他們告訴我,我們的競爭力如此強大,簡直是在斷絕他們的生路,”一名德國政府高官說。 汽車配件供應商德國大陸(Continental)就實現了這樣的轉變。21世紀伊始,它曾成為收購目標,其勞動力成本高于亞洲競爭對手。但自此以后,大部分生產活動遷到了低成本國家,利潤一路飆升。僅在過去3年,股價就上漲了6倍。 (待續)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伯特蘭貝努瓦(Bertrand Benoit)、理查德米爾恩(Richard Milne) 譯者/諸彥青 (來源:FT中文網-FTChines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