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全球反傾銷第一目標 非市場經濟歧視嚴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0日 01:24 中華工商時報 | |||||||||
成鋒 根據路透社報道,世界貿易組織(WTO)周一在日內瓦公布了一份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是尋求保護國內生產商免受廉價進口品威脅的各國政府的頭號目標。 WTO公布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05年下半年一共有82件新的反傾銷調查,其中有33件是
根據報告分析,在WTO的149個成員中,沒有哪一個成員國像中國這樣受到如此的反傾銷關注。以前,印度和中國臺灣地區曾是全球反傾銷調查的主要目標,但近來案件數量都不太多,基本與美國一樣。而根據WTO的報告,中國本身也開始在反傾銷問題上予以反擊,在去年下半年進行了13項新的針對外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比其它國家都多。 中國能夠遭到如此眾多的反傾銷案件,除了本身生產成本低廉、競爭優勢強大之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還在于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2001年,中國加入W TO時,迫于談判壓力,作為妥協方案,勉強同意在針對其出口商品的反傾銷案件中,在15年內被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對待。結果,中國變得很容易遭受反傾銷攻擊。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專門刊登了評論員居伊·德·容凱爾一篇文章,容凱爾指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答案與市場自由幾乎毫不相關。 在容凱爾看來,反傾銷是多邊貿易規則的基石——非歧視原則的巨大法律漏洞。它讓世貿組織成員在其認為進口商品價格低到損害其利益的情況下,單方面、選擇性地對這些商品征收高額關稅,“所用方法長期被獨立經濟學家和進口商批評為有缺陷和不透明”。 為什么中國不被認為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其實這并不是一個衡量市場經濟的理論或者技術問題,“市場經濟地位”基本上是一些國家用以保護國內企業的籌碼。 容凱爾還認為,就算是個技術問題,美歐在把其它國家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方面也各有一套自己的、不同的清單,其范圍包括:政府管制的范圍、供求關系的運行、私人產權、外國所有權面臨的限制。美國還會再加上貨幣的可兌換程度和勞工權益。這些復雜的清單可以讓美歐區別對待不同國家。 按照容凱爾的分析,很容易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在自由貿易問題上遭遇到了“非市場經濟地位歧視”。這種歧視完全是區別對待的結果。 即使中國不能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所有標準,但是很多其他所謂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也同樣不達標。“使用同樣的標準,可輕易撤銷世貿組織149個成員國中許多國家的市場經濟地位”。 容凱爾認為,最不協調的是4年前美國和歐盟決定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而俄羅斯還沒有獲得加入世貿組織的資格,“西方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理應是對俄羅斯經濟改革的獎賞,并鼓勵其深化改革。但是,如果對俄羅斯這樣,為什么對在開放經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的中國就不能這樣”? 像容凱爾一樣思考問題的西方分析家,他們所持的態度是:如果中國可以正當地視為市場經濟國家,至少可以在推進全球自由貿易上更進一步。 而當中國制造的產品更加自由地進入西方市場時,“將會影響全球每年數萬億美元的貿易流動,并直接影響西方人所穿服裝的價格以及西方人在家庭和工作中使用的許多電子產品的價格,也許很快還會影響西方人駕駛的汽車的價格”。更重要的是,只有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讓企業具有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動力。 不過,盡管分析人士可以做出客觀的判斷,卻很難改變中國遭遇“非市場經濟地位歧視”的現狀,因為“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如分析家們自己所說,是“現實政治”的工具,而并不完全是市場經濟的標準。而改變這種“現實政治”局面也只能一步一步來,通過現實主義的方法來實現,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0多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當然,中國要消除歧視的路還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