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展望2006年世界經濟大勢:穩定和增長是主旋律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9日 10: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9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報道,失衡并增長著的2005過去了,我們迎來的是吉兇未卜的2006。

  盤點2005,增長并失衡著

  2005是世界經濟增長收獲頗豐的一年,雖然經歷了高油價、自然災害、利率提升等一
系列人為、自然等不利因素的沖擊,但是依然保持了3.2%的增長率、2.7%的通貨膨脹率,可以說從基本的宏觀數據來看,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依然保持了相當穩定的狀態。

  其中美國可以說是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典型代表,據初步估算:經濟增長率上升至3.6%;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5%;而失業率則降低到5%左右;股市、匯市交投活躍;抵押貸款利率持續攀升;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是美國居民的消費熱情一直保持在頂點。

  日本經濟得益于復蘇,其表現也相當搶眼,增長率從一年前的1.5%飆升至2.4%;歐盟則相對平淡,全年經濟增長率為1.4%,而2004年為1.7%,主要原因是歐盟的經濟增長復蘇乏力,內部政治經濟紛爭不斷,甚至整個歐盟都一度面臨“生存危機”。

  除了傳統歐美日發達國家以外,亞洲新興國家—中國與印度也是2005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增長突破了去年國際各大權威機構8%的預測,全年達到9.3%。同時中國也日趨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吸收了亞洲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成為區域性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試想要是沒有了中國的支持,歐美日發達國家失去了廉價的產品、其它亞洲國家失去了除美國外最重要的出口地,世界經濟的增長將會怎么?恐怕結局都不是大家想要的。

  穩定增長背后難掩的是世界經濟增長結構的失衡。經濟的全球化導致生產、投資和消費向稟賦占優的地區集中:中國日趨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則逐漸成為消費世界產品的主要集中地。投資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一方面從事制造生產的資本向人力資源豐富的中國集聚,另一方面從事研發設計的資本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發達國家聚集。

  這樣的集聚促使中國巨額貿易順差與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出現。以中國為代表的各國央行,包括最近因石油價格上漲受益的石油出口國紛紛將經常賬戶余額投資于美國有價

證券,支撐了美國房市、債市與股市的繁榮,從而維持了美國消費者的信心,大量購買來自制造中心國家的產品。因而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就取得了一個微妙而脆弱的平衡。但是這一平衡似乎很難維持下去。用已故的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的話來說:“無法永繼的事物終將停止。”

  展望2006,穩定才是主旋律

  這一脆弱的平衡最終經受住了2005年高油價的考驗,但是能否在2006年繼續引領世界經濟再創新高,目前尚難斷言。

  回首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的走勢,能源價格的高企之所以未能如上世紀70年代那樣撼動經濟的增長,使之出現結構反轉。除了應歸功于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大為提高、公眾對于經濟變化的冷靜判斷能力出乎市場意料,實際上,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能源價格的上漲并未通過生產渠道傳遞到除能源與食品以外的行業,因而對公眾生活的影響并未如想象中的那樣猛烈。

  而起到防火墻作用的主要機制在于兩點:一是制造生產行業搬遷至發展中國家,這些發展中國家低廉的勞動力消化了高油價的成本,相反由于來自中國、印度等國家的激烈競爭,日常生活用品(構成通脹指數的重要成份)價格甚至出現下降;二是發展中國家,包括貿易順差國與石油出口國的盈余重新流回美國,而且隨著FED的屢次加息,私人資本也開始向美國集中,這些資金分布到美國的不動產、債券、

股票的投資上,促使美國主要資本市場的繁榮,也提振了美國居民消費的信心。

  這兩點無疑顯示出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優越性,但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區域合作潮流正在逐步取代全球合作,如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失敗、多哈會議的受挫等等。甚至由于發達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與歐盟、美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均出現障礙。然而這些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者可曾想到一旦切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聯系,發達國家日薄西山的制造業能承受多大的外部沖擊。而且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盈余融資,發達國家的“雙赤字”將無以為繼。屆時帶來的經濟損害恐怕才是世界各國最不愿意看到的。因而減少摩擦、穩定經濟增長將是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首要課題。

  縱使經濟增長結構能夠維持穩定,但是外部沖擊力度增強至系統無法承受的境地,世界經濟亦會難逃崩潰的厄運。據目前的情況來看,能源價格可能進一步提升。已有傳言,2006年石油價格每桶將超越60美元。雖然各國都在積極制定發展戰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但是這些大都是長期戰略,據有關機構測算,西方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至今,經濟增長對石油的依賴度(以每單位GDP消耗石油計算)僅降低38%,而石油價格僅在2005年就從每桶20余美元飆升至50~60美元左右,可見長期政策在短期將難以奏效。一旦油價上升至超過消化機制所能承擔的范圍,或由于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導致成本的上升(其中既有發展中國家出口壁壘成本的提高,也包括西方國家內部勞動力及生產成本過高),成本消化機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那么整個世界經濟恐怕都要面臨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外,

中國經濟增長能否保持穩定恐怕也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較大的沖擊。畢竟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制造中心,不僅西方國家到中國投資設廠,而且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經濟仰賴于對中國的出口。由此產生的集聚效應恐怕是其它國家和地區在短期內難以超越的。而目前中國已經處于經濟增長的轉型期,即從人均1,000美元向更高層次過渡的階段,如果不能妥善地解決經濟增長中的結構問題以及社會公平問題,經濟增長不免步拉美后塵,到時不僅西方國家難覓物美價廉的產品,亞洲國家更是失去了重要的出口地。由此來看,穩定中國經濟影響的恐怕不止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