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烏最終被迫達成以每1000立方米230美元的價格向俄購氣的協議,但沉積在雙方的怨氣一時尚難消除
國際先驅導報駐莫斯科記者 宋世益 報道
2006年1月4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裁米勒和烏克蘭石油天
然氣公司總裁伊夫琴科在莫斯科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俄烏兩國當天就天然氣價格問題達成一致,并簽署了俄向烏出口天然氣合同。根據合同,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未來5年內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的價格將俄天然氣出售給“俄烏能源”公司,“俄烏能源”公司將俄天然氣與來自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天然氣混合,再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烏克蘭。俄天然氣經烏境內出口到歐盟國家的過境費由原來的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高至1.6美元。至此,轟動世界的俄烏“斗氣”大戰終于暫時告一段落。
激烈的“口水仗”
在烏前總統庫奇馬執政期間,烏俄兩國關系密切,天然氣供應在優惠價格基礎上以易貨貿易方式結算。俄每年通過烏克蘭管道向其他歐洲國家輸送1120億立方米天然氣,享受每千立方米1.09美元的優惠過境費率。作為交換,俄以每千立方米50美元低價向烏供應天然氣。
此前,由于烏克蘭和俄羅斯去年底就供應天然氣問題談判破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1日降低了向烏天然氣管道的輸送壓力。
隨著天然氣之爭的驟然升級,烏俄之間也開始了激烈的“口水仗”。烏石油天然氣公司1日發表聲明,指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違反雙方2002年6月在烏東部城市哈爾科夫簽署的關于2003~2013年俄羅斯天然氣過境烏克蘭的合同規定,認為俄羅斯單方面縮減向烏天然氣管道的輸氣量毫無道理。
烏總統尤先科也在1月1日對媒體說,烏克蘭愿意從1月1日起以合理的市場價格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將供應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設定在每千立方米230美元,這一價格沒有經濟根據,對烏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此前的1月3日,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稱,目前使俄烏天然氣談判擺脫僵局的惟一正確途徑是平靜地實現兩國天然氣合作向市場原則過渡,即烏按照歐洲價格向俄購買天然氣,而俄按照歐洲市場標準向烏支付其天然氣經烏領土輸送的過境費。
尤先科得利?
從烏克蘭方面看,今年上半年,烏將舉行議會選舉。未來議會不僅能決定總統權限,而且可以根據大選結果重新組閣。俄烏天然氣爭端的背后實際上是雙方圍繞烏議會大選的角力。
“橙色革命”一周年來,烏政治和經濟局勢與從前并沒有多大改觀,尤先科總統的上臺時的承諾并沒有兌現,部分民眾感到失望。當局面臨的局勢并不樂觀。
俄政治研究所所長馬爾科夫認為,尤先科需要這一沖突,以防止其在議會大選中遭到慘敗,從而保住其總統職位。而與此同時,尤先科的政治對手欲東山再起。此前被尤先科總統解職的“橙色革命公主”季莫申科表示,她將通過此次大選重返政壇。前不久,俄方宣布結束對其刑事調查,輿論認為此舉值得玩味。有報道說,俄去年曾力挺的總體候選人亞努科維奇和季莫申科在大選中聯合勝出的可能不小。
美國點撥烏克蘭
有輿論認為,俄烏此次“斗氣”不僅僅是烏內部兩派第二次大決斗,也不僅僅是俄烏兩國的經濟糾紛或政治糾紛,它同時也是俄與西方對烏克蘭地緣戰略利益的新一輪爭奪。俄現在正采取新的戰略,即以能源為武器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進行新一輪地緣政治大博弈。
美國一直以多種手法對獨聯體進行滲透,構筑從波羅的海、黑海、里海到中亞的包圍圈,不斷擠壓俄戰略空間,以實現其弱俄遏俄戰略。“顏色革命”后,烏克蘭明顯奉行“西傾路線”,急于加入北約,對俄主導的獨聯體頗多微詞,成立“民主選擇共同體”與俄分庭抗禮。
面對如此“鐵桿兒”盟友被“斷氣”,美國等西方國家顯然不會不管不顧。輿論注意到,正是在美國一些高官訪問烏克蘭后,烏在天然氣問題上一反常態地強硬,“使人懷疑美方是否向烏指點了一些高招”。美國國務院發言人1月1日說,對烏“斷氣”是魯莽舉動,這給該地區能源安全帶來問題,并引起了用能源來施加政治壓力的問題。
過去,俄一直對獨聯體內部伙伴的能源供應實行優惠,以為如此可以將這些國家牢牢控制在自己影響范圍內,結果并未完全如愿。面對那些“吃娘奶仍罵娘”者,俄現在修正了自己的選擇,決定不再賤賣國家財產,轉而堅定地捍衛本國利益。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認為,俄將天然氣價格作為杠桿,試圖影響格烏奉行的面向歐洲的政策。
下一個是格魯吉亞?
俄烏“天然氣大戰”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上述因素外,還與雙方各握有可掣肘對方的其它籌碼有關。
從俄方看,能源貧乏的烏克蘭對俄依賴程度較大。烏本國的能源只能滿足47%至49%的需求,其中自產石油只能滿足10%至20%的需求,自產天然氣只能滿足20%至25%的需求,其全部核燃料、2/3的原油、約一半天然氣由俄供給。俄可視情況,隨時勒緊能源價格繩索。
此外,烏如考慮從土庫曼斯坦進口天然氣,運輸仍離不開俄的管道。而12月6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代表在中亞一國際會議上就稱:自2007年起,該公司將從土庫曼斯坦的采購量擴大到400億立方米,并轉口到烏克蘭。
此次沖突最終以有利于俄羅斯的價格終結,不禁使其他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國家擔心,因為12月30日俄羅斯《生意人報》題為“武裝到立方米”的文章稱,俄烏“斗氣”是由于俄從2005年開始對獨聯體國家實行新方針,目的在于將俄對前蘇聯地區的經濟影響轉變成政治影響。該文預計,俄打擊的第一個對象是烏克蘭,而后將是格魯吉亞、摩爾多瓦。不過,該文也認為,面對天然氣提價,這些國家“在美國和歐盟的幫助下會安然度過,而俄羅斯不僅要失去主要的影響杠桿,還要遭受經濟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