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剛
一年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曾刊登過這樣一幅漫畫:兩個人騎著一輛雙人自行車奮力前行,前面的是穿著牛仔褲的美國佬,后面是身著工裝的中國工人。這幅漫畫的主題顯而易見:美國的消費和中國的生產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兩大引擎,這也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出現的重大變化之一。
按照《經濟學家》周刊的估計,2004、2005兩年,全球經濟高速增長。這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連續兩年平均增幅之最,因此,用“亮麗”來形容總體經濟形勢也許并不為過。不過,當我們站在2006年的門檻上來看這片“亮麗”時,它就只能是對過去而言了,前景如何才是我們更應關注的。
當美、中兩個經濟體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時,美中經濟的走勢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預測未來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想對明年的全球經濟有一個較為準確的預測,至少要回答下面三個問題:一、美國的消費者還會不會繼續大手大腳地花錢?二、中國的生產者會不會繼續以原有的速度創造出更多的“中國制造”?三、其他經濟體會不會復蘇,進而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
對于美國經濟,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越來越頻繁地警告說:拐點即將出現。在他們看來,前面那個蹬車人其實早就身患重癥,隨時都會失去力量。找到“診斷”的依據當然不難,比如龐大的預算赤字,越來越低的儲蓄率等。換句話說,就是美國人借得多,花得多,存得少。但是,美國經濟在失衡中卻保持了連續的增長,成為全球經濟中的一個奇特現象。
不少專家認為,拐點之所以沒有出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聯儲一直保持著較低的利率。如今,利率上升已成必然,人們對2006年的擔心自然也就加重。還有兩個現象被反復提到:一是油價持續走高,嚴重打擊了美國消費者的信心;二是美國一些地方的房價開始跌落,并正在成為消費者信心下滑的明顯信號。盡管對經濟走勢的預測從來就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但陰云正在匯聚卻是不爭的事實。
對于后一個蹬車人———中國來說,速度似乎也開始放慢。按照西方學者的估計,中國在過去的兩年里,為世界經濟的增速提供了1/3的動力。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仍然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即便如此,中國卻承擔了原本應該由更多的發達國家承擔的責任。在對外貿易不斷提升的基礎上,中國的內需也開始呈現出擴張的跡象。在中國的帶動下,亞洲經濟的表現相當不錯。但經濟學家們擔心的是,中美兩國經濟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旦美國經濟出現拐點,中國的生產者也很難繼續保持旺盛的生產勁頭。
必須尋找新的動力源,這是經濟學家們預測未來時關注的第三個問題。經過10多年低迷,日本經濟終于開始復蘇;德國的經濟改革雖裹足不前,但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調整增強了競爭力。假如日、德兩國的經濟能在明年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這對全球經濟來說,無疑是再好不過的事情,這同時也是經濟學家們多年來所一直企盼的。不過,我們目前還只能用“易碎”、“脆弱”或“尚待觀察”這樣的詞來形容。
這三個問題的背后隱藏著全球經濟的老難題,即結構失衡。這些年來,全球經濟的列車就好像一直在并不堅實的路軌上運行,速度雖不算太慢,但風險很大,更經不起暴風雨的折騰。要想為全球經濟的運轉打一個更加堅實的基礎,必須解決結構失衡的問題,這需要每個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眼下,我們還只能是小心翼翼地處理好各種問題,為可能出現的經濟減速,甚至暴風雨的到來做好應對的準備。
《人民日報》 (2005年12月26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