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記憶:從西雅圖到坎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8日 13:01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巫楠 綜合報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2月13日,世貿總干事拉米為在香港舉行的“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致辭時,用“虎穴、虎子”的比喻明確昭示了談判的艱難和風險。 此次多哈香港會議,被期望成為一個扭轉局面的轉折點。始自2001年的多哈回合,
但2003年的坎昆會議和1999年的西雅圖會議留下的失敗記憶,令各方都不對香港會議抱樂觀態度。拉米本人也很早就表示,對香港會議持保留意見。更有人已經認定,香港將重蹈坎昆與西雅圖慘敗的覆轍。 從西雅圖到坎昆再到香港,全球多邊自由貿易談判難道只能從失敗走向失敗? 坎昆:戲劇化的失敗 2003年墨西哥的坎昆會議,即“世貿第五次部長級會議”,舉行之前的背景相當復雜。 當時多哈日程的所有議題談判都超過了最后期限:2002年7月,服裝、紡織品、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問題、補貼問題等逾期未果;2002年12月,反傾銷、知識產權問題同樣沒有解決;2003年3月,農業談判逾期。 然而就在會議召開之前卻出現積極的變化,8月中旬后相繼達成歐美就農業談判模式和世貿成員公共健康兩大共識。這讓許多人覺得坎昆會議可能順勢取得進展,但結果卻戲劇化地最終走向失敗。 最初有3000人參加盛大開幕的坎昆會議,在結束時僅由當時會議主席、墨西哥外交部長德貝茲在僅30個國家出席的非正式協商會議(也稱“綠屋”會議)上宣布,“未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宣言》并作出結束會議的決議。” 這意味著坎昆會議的徹底結束。其他與會代表國非常失望,無法相信會議結束的消息,更難接受這消息是被轉告的。 新加坡議題是坎昆會議各國爭論的主要焦點,正是這個議題反映了各國的巨大分歧。該議題主要包括四個部分,貿易便利化、采購、投資和競爭。發展中國家代表認為還沒做好準備啟動談判,覺得應該進一步解釋所有議題,但以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則堅持啟動貿易便利化和采購的談判。僵持到最后,大多數國家反對啟動談判。 雖然新加坡議題看上去是直接“導火索”,但是實際深層的原因是關于農業貿易的議題,這個眾多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議題被忽視了,草案沒有解決大家關心的問題。而以歐盟和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急于想跨入新加坡議題中包括他們最關心利益的議題談判。但以巴西和印度為首的G21國,其他32個發展中國家集團在當時成為同盟,要求保證自己的均衡權利。 坎昆會議上“綠屋”會議的延續做法,更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不滿情緒。從2001年多哈會議起諸多非正式協商會議,醞釀了各種版本《宣言》的起草,但這反而在一種不透明的方式下進行,因為大多代表國不能參加這些起草過程。實質是這些草案常常反映超級大國的觀點,因此缺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來自加勒比某國部長當時質疑:“這是什么組織?它屬于誰?誰起草文件?誰指派他們?為什么浪費我們如此多的時間協商,卻發現草案中根本沒有表明我們的觀點?” 這是大多數與會國家共同的問題,各方連起碼的草案如何起草、誰起草都不知道,因此也就無法對草案達成信任。坎昆會議因此最終失敗。 西雅圖:游行者的勝利 1999年,世貿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在美國多雨的城市西雅圖舉行。而東道國美國提出的一項議題首先就使與會各國炸開了雷。在會議上,美國總統克林頓公開提出將勞工標準納入新一輪談判議程,并首次表示要對違反勞工標準的國家實行經濟制裁。 事實上,據1996年世貿組織新加坡部長會議的決定,勞工問題應由國際勞工組織去解決,不該列入新一輪談判的議程。因此泰國、印度、巴西等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指出,發展中國家的權利不被尊重,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用勞工問題向發展中國家施壓,只會干擾正常的貿易發展。 其實不止美國,很多發達國家多年來一直要把貿易與勞工標準問題掛鉤。最后在這個問題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互不相讓,因此無法繼續磋商。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內部由于要爭奪全球化市場的利益,也互不相讓。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涉及農業、反傾銷等一系列問題上分歧嚴重,都不愿作出讓步,這也是導致西雅圖會議磋商破裂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從西雅圖舉行的第一天起,就有逾5萬名示威游行者包圍了會議地,抗議全球貿易自由化。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第四天會議結束。當西雅圖宣告失敗后,西雅圖市街道上傳出示威者的歡呼聲,他們聲稱自己是這次會議的“勝利者”,并高唱“叮!世貿會談已死!”的口號。 這些游行示威讓西雅圖會議陷入困境,連會議開幕典禮都取消了。 當時輿論稱西雅圖會議是世貿組織二十年來遇到的最嚴重挫折。其目標協議在為下世紀全球貿易體系建立規范與秩序方面沒有絲毫進展。 美國《約紐時報》當時評論稱,西雅圖部長級會議完全失敗。報道指出美國政府未能按慣例成功游說各國就全球市場開放問題展開新一輪的部長級會談,也標志了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執政七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外交和貿易政策挫敗。 那么,香港呢?多哈回合在香港能夠取得進展、抑或是又一次失敗?最準確的答案要在會議最后才能揭曉。 但坎昆和西雅圖的失敗記憶有某些共性:是否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是否能夠平衡發達國家的利益,是香港會議成敗的關鍵,其他諸如農業等議題的談判都是必須的步驟。 拉米曾說:“即使香港會議失敗、多哈回合流產,世界經濟也不會迎來它的末日。但是,世界經濟必將變得更加脆弱,而這種脆弱或許將超出今天我們所能設想的程度。” 而致力于消除全球貧困的世界銀行則警告說:“香港會議各國應做出‘真正的讓步’,要牢記,如果多哈回合遭遇失敗,受影響最大的是全世界的貧困人民,是那些沒有出席香港會議的12億人民。我們決不能讓少數人的利益湮沒多數人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