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俄天然氣工程惹諸國不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4日 15:08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這是歐盟國家第一條直接與俄羅斯連接的輸氣管道,然而—— 德俄天然氣工程惹諸國不快 本報駐德國記者 江建國
12月9日,德國與俄羅斯根據今年9月8日兩國簽訂的協議在圣彼得堡以東800公里的巴巴耶沃舉行德俄天然氣工程開工儀式。出席開工儀式的德國經濟部長米夏埃爾·格羅斯在講話中稱贊這條新輸氣管道是德俄合作中的“新的里程碑”,認為它將為深化波羅的海地區的合作給予“積極的推動”。俄方宣布,為這條管道輸氣業務而成立的北歐輸氣管道建設合資公司將聘請剛剛卸任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為監事會主席。據報道,這是俄總統普京的提名。由此可見這項工程對德俄兩國的意義之重大。 這條輸氣管道東起巴巴耶沃,向西在陸地上經過約900公里的距離抵達圣彼得堡西北的維堡,從這里入海后在波羅的海海底穿行約1200公里后,在德國北部的格賴夫斯瓦爾德登陸。根據工程計劃,最終將鋪設兩條輸氣管道。到2010年工程竣工后,輸氣量將達到每年550億立方米,相當于德國目前天然氣消費量的一半。工程造價預算為45億歐元,這還不包括這條管道與德國國內管道網聯網的工程造價10億歐元。這條管道的意義在于,它是歐盟國家第一條直接與俄羅斯天然氣田連接的輸氣管道。根據遠景規劃,從這條管道可以與芬蘭、瑞典等國接通支線。因此,這是俄羅斯與西歐國家直接建立起來的能源供應渠道。 然而,這個工程卻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招致非議。因為這條線路有意避開了造價僅為海底線路一半的經由上述國家的捷徑,不僅導致上述國家本來可以因此而獲得的管線過境費收入落空,而且使它們無法分享按慣例可以得到的過境國家以優惠價格獲得的天然氣資源。因此,自從協議醞釀時起,上述國家一直激烈批評這項協議,甚至提出抗議。拉脫維亞外長批評道,德俄協議不僅損害了拉脫維亞的利益,而且損害了歐盟的利益。他說,像波羅的海海底輸氣管道這樣大型的能源工程,所有利益相關的國家都應參與。當時還在任的波蘭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也稱這個協議并非是“積極”的。不久前,德國新任總理默克爾對波蘭進行訪問時,波蘭政府還再次提出這一問題,要求歐盟捍衛波蘭的利益。默克爾表示,她認為這條管線應對第三方開放。 波蘭和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的態度不僅出于經濟考慮,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歷史和現實政治因素,即擔心德俄過分接近而無視它們的利益。從歷史上說,它們都曾身受夾在這兩個大國之間之苦,多次成為它們之間交易的犧牲品。從近期來說,施羅德任總理期間,德國與俄羅斯關系發展迅速,相對而言在外交上對中東歐諸國重視不夠。在伊拉克戰爭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上述國家對德俄發展關系的疑懼加深,擔心兩國搞“越頂外交”。正如德國一個政論家不久前所說,像波蘭這樣的國家最擔心的就是德國對其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針對這些國家的擔心,默克爾在尚未上任時就曾表示,要更加重視與它們的關系,而且明確地說,決不繞過這些國家與俄羅斯進行外交。她在第一次出訪時本來打算把波蘭包括在內,因為波蘭總理的日程無法安排,才推遲到12月初。她在波蘭聲明,在歐洲事務中不僅要代表德國的立場,“而且也代表鄰國的利益”。這顯然使波蘭等國感到滿意。 人們注意到,俄羅斯豐富的天然氣礦藏在能源緊缺的當代,越來越成為它在歐洲施加影響的“政治武器”。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自從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以來,與俄羅斯的關系始終不睦,俄羅斯繞開它們把天然氣直接送進西歐市場,從而在投資、技術等方面把俄羅斯和西歐連結得更為緊密,當然是權衡各種因素后做出的一個戰略性決定。正如《柏林日報》社論所說,這是一條“政治輸氣管”。對于德國來說,消除波蘭等東歐國家對其與俄羅斯發展合作的擔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外交任務。 (本報柏林12月12日電) 《人民日報》 (2005年12月14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