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中美開展能源合作計劃
本報記者 王沖
美國和中國應該在能源開發和能源研究方面合作,否則,兩國對能源的需求將掏空外國供應商,導致沖突。美國資深參議員約瑟夫-利伯曼認為中美兩國要加強能源合作。
民主黨人利伯曼是來自康涅狄格州,是勢力強大的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2000年曾和戈爾搭檔競選美國副總統。他說:“中美兩國的石油消費2/3來自進口,讓我們在可能導致軍事對抗的激烈競爭到來之前注意這個問題。”
據法新社報道,利伯曼是在《中美能源政策:選擇合作還是選擇對抗》論壇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說:“你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在對石油進口的需求方面處于非常相似的地位,你可以看到為了獲取石油資源可能導致的對抗正在到來,為什么看不到,為什么不聯合采取行動以避免(對抗)呢?”
8月1日舉行的首次中美戰略對話涉及能源安全,同一天,美國能源部宣布在北京設立旨在加強兩國能源和核能安全合作的辦公室。但利伯曼認為,對于能源這個緊迫的問題需要更加重視。利伯曼警告說,如果中美競爭加劇,雙方都要為購買原油花費大量金錢,導致兩國產生敵意。在被問及戰爭觸發點在哪里時,他說:“我們知道,過去為了爭奪自然資源發生了多起戰爭,我們應該更聰明些,為了中國人的利益,為了美國人的利益,為了全世界人的利益,避免戰爭發生。”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數據,中美兩國消費的原油接近世界原油消費量的1/3,中美兩國每天消費原油2800萬桶,而全世界每天消費8430萬桶。但有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石油消耗為每天668.4萬桶,不足美國的零頭,僅占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8.3%,另外,中國人均石油消費小于兩桶,遠遠低于美國人均消費25桶的標準。為此,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多次告訴那些鼓吹中國能源威脅論的人,中國所做的只是基于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國夢”,不是人均消費25桶石油的“美國夢”。
從2004年石油進口統計來看,中國13億人口,進口石油1.68億噸;韓國4800萬人口,進口1.2億噸;日本1.3億人口,進口2.6億噸;美國2.8億人口,進口6.4億噸。相比之下,中國進口石油并不多。2004年中國凈進口原油僅占世界原油貿易量的6.3%,大約是同期美國進口原油的1/4、日本的1/2。2005年,中國石油日消費量比2004年僅增3%。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中國的能源需求給一些國家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會給一些國家帶來挑戰。他認為,中國有足夠的能力和手段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減少對外界的負面影響。
為了解決能源問題,中國政府制定了各項政策,中國能源發展戰略的基本原則,是立足于國內,并把節約優先、效率為本作為首要任務。
在對華問題上,利伯曼曾說過:“中國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挑戰。但是,實現相互交談與理解不應該是很困難的問題。”因此,他向參議院提出《2005年美中文化交流法案》。法案要求5年內從聯邦資金中撥款13億美元,用于美國學校開展中文教學,增加美國領事活動經費支持美國在華商務活動,并推進兩國各方面人員進行現實和模擬式交流。
本報北京12月1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