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11月14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
美國國家科學院在上個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說:“盡管仍有很多人認定,美國將會永遠是世界科技的領軍者,但將來的事實恐怕未必如此,因為優秀的人才和知識分布在全世界。我們擔心有一天我們會突然喪失在科技領域的領頭羊地位。而這一位置一旦失去,將很難再重新奪回來。”
為了激發人們的創新能力,美國國家科學院提議,在中小學階段對學生加強數學和科技教育、為大學階段和科學研究創造更加適宜的環境、加大聯邦政府對基礎科研領域的資金扶持力度以及通過稅收優惠和其他措施在開創性工業領域內培育高薪崗位。報告以中國和印度等經濟蓬勃發展的國家為例,認為這些國家在準備奪取美國在創新和就業增長方面的領軍位置。
總部設在弗吉尼亞州阿林頓的工業研究協會的最新資料顯示,在1986年到2001年的15年間,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在科技和工程領域頒發的博士學位多于美國;1991年到2003期間,美國的科研開銷少于中國、新加坡、韓國和臺灣地區,其中少于中國數十億美元。盡管一些公司的實驗室在部分領域取得一些成效,但專家們擔心,許多公司可能會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熱衷于對原有技術進行修修補補以圖盡快將其商業化,致使科技創新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
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工藝學科研先鋒羅伯特·蘭格說:“我認為,我們總是能做得更好,我對這個國家的創新前景持樂觀態度。我們現在處在領先位置,但不存在不可撼動的領先位置。”
相比之下,擁有28個專利并負責監管雷美爾森-MIT獎金項目的默頓·弗萊明斯則顯得有些悲觀。他說:“個人的創新能力和大的環境密切關聯,這其中包括社會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和體制方面的因素,但所有這些因素都意味著,我們將不會長久地保持這種優勢。”
弗萊明斯認為,個人和公共資金并沒有被合理地分配到各種創新人才和創新活動中,不少美國家庭對學習科技也并不熱衷。但他同時也認為,僅有數量上的指標是不夠的。以新加坡為例,他們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得分很高,但在發明方面并不享有盛譽。他說,事實上,新加坡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美國學校系統的研究發現,創新能力才是一切的根源,而這是無法量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