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11月15日美國《華爾街日報》
希望在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身上“淘金”的投資者或許可以從大陸遍地開花的書報亭找到靈感。
在中國,雜志行業正在重新煥發生機。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多的消費者,越來越喜歡
購買那些印刷精美、教他們怎么花錢的雜志──而且,這個群體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在美國,雜志廣告在總體廣告支出中的比例占到10%以上,而在全球廣告行業增長最迅速的中國,目前整個比例還只有2%-3%。
尼爾森媒體研究(Nielsen Media Research)稱,根據公開的廣告價目計算,包括歐萊雅和克莉絲汀迪奧在內的中高檔消費品牌去年在中國雜志上的廣告投入約為6.1億美元。這一數字比2003年增長了28%,超過了報紙廣告的增長率。今年,雜志廣告的增長速度可能與電視廣告不相上下。目前,電視在中國廣告媒體中占據老大地位,擁有廣告總支出80%的占有率。
由原時代華納管理人士白展鵬執掌的萬華媒體獲得了明年年初在中國發行美國Wenner Media出版的Rolling Stone的許可,這將是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發行的第八本雜志。
“這個市場非常分散,你只能以規模效應來吸引廣告客戶,”白展鵬表示。
對雜志社和投資者來說,要想取得成功會面臨重重障礙。在中國政治管制較嚴格的情況下,就連生活類雜志有時也會被政府指責越限而受到處理。新入行者遇到的另一個挑戰是,廣告客戶往往堅持選擇那些規模最大、創刊時間最長的雜志。
“前10大雜志占整個市場的30%,你只能在剩下的空間里競爭,”行業研究機構Media Partners Asia的分析師庫托稱。
對投資者來說,中國的雜志市場蘊含著巨大潛力,同時也潛藏著一些風險。媒體買家說,公司會給它們提供一些模糊的財務信息和不可信的發行數字。而且,眼下對這方面沒有規范的審計制度,這也是客戶在雜志廣告上的支出少于電視廣告的原因之一。另外,有近200家發行商的中國大陸雜志發行市場非常分散且低效,很多雜志難以滲透到大城市以外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