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消除農業貿易壁壘 創造2000億美元新價值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16:09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王梓 

  實習記者 喻平 周婷

  北京報道

  “貿易是中國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令人愉快的是,世界銀行與中國在貿易領域也有著碩果累累的實質性合作關系。”日前,世界銀行副行長丹尼·利浦澤格(Danny Leipziger)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題為《實現多哈議程發展承諾》的演講中評論道。

  利浦澤格現任世界銀行主管扶貧和經濟管理的副行長,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有深入研究。在兼有經濟學副教授和官員雙重身份的他看來,如果2015年可以消除所有貿易壁壘,“新的貿易模式將創造3000億到3500億美元的新價值”。他特別指出,農業貿易進展對減少貧困有重大意義。農業貿易保護主義嚴重,而貧困人口往往來自農村,消除農業壁壘帶來的利益將占上述3000億美元新價值的三分之二,即2000億美元。

  利浦澤格說,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五大農業出口國,第四大制造產品出口國,并有望在2015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所以繼續貿易開放的政策符合中國的利益。就多哈議程與中國農業的關系以及中國發展模式等問題,利浦澤格先生接受了本報專訪。

  多哈議程:“我們的時間不夠了”

  《21世紀》:多哈議程在農業上會取得哪些具體進展?

  利浦澤格:就農業上的具體進展而言,過去一周左右的時間里,美國與歐盟都已經提出了各自的提案。但是世界銀行認為,雙方的提議都存在不足之處,原因在于所謂的“可排除在外產品”。如果(在所有產品中)對百分之八或者只是百分之三的產品仍然進行嚴格保護,貿易全球化可能帶來的好處就會大幅度減少。美國人提議的比例是百分之一,看起來不多,然而這取決于到底什么產品被歸入其中。如果日本只有百分之一的“可排除在外產品”,而日本正好排除了大米,后果就會很嚴重。

  我們仍然處在談判的前期階段,但距離十二月份的世貿部長會議只剩六周時間了。考慮到目前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各方——尤其是作為很多國家聯合體的歐盟——都很難迅速拿出一套新的方案。所以世界銀行行長、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和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都憂心忡忡地表示,“我們的時間不夠了” 。

  韓國模式可資借鑒

  《21世紀》:您對東亞特別是韓國發展政策有深入研究,并出版過相關專著。韓國尤其是它的農業發展模式對中國有何借鑒之處?

  利浦澤格:就韓國來說,大致有三方面可資借鑒。第一,韓國的經濟模式顯得更為靈活,這讓它在迅速改變自身結構方面具有優勢。如果你看看韓國在上世紀70—90年代和現在的出口情況,主要出口產品幾乎一直在更新——從紡織品到初級加工品,再從機械產品到現在的電子產品。資源可以更順暢地隨市場需要而不受阻礙地流動集中,這點也許值得中國學習。

  第二,人力資本的培養。跟中國一樣,韓國重視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但從生產功能理論來看,人力資本及技術有著同樣的重要地位。隨著全球化的進行,勞動力所需的技能也在發生急速變化。韓國在適應時代要求培養新型勞動力或新型農民方面做得很好。

  第三,加強研發與市場的聯系。韓國的研究成果能很好地抓住市場需要,在軟件和農產品方面都是如此。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轉化機制,應該是很有意思的課題。

  《21世紀》:您覺得農村的金融支持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利浦澤格:與政府的參與相比,也許更重要的是建立較為完善的基層金融體制,在這種機制下私有機構也可以參與到“資本的自然流動”中來,從而確保農民可以及時得到必要和穩定的資金。向農村提供貸款或擔保,銀行利率是一個因素,土地政策是另一個因素。在印尼,農村信貸市場很繁榮,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土地能產生很大利潤;而在中國,即使有三十年的使用權,這些土地看起來還是不夠吸引人,有很多的因素——例如土地轉讓限制等——在阻礙著農業用地的穩定盈利。因此人們不愿意貸款給農民,也不大情愿進行擔保。

  用“拉美化”描述中國不確切

  《21世紀》:世行行長沃爾福威茨先生上個月指出,中國發展面臨非經濟因素,如法制、公民社會等挑戰。您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利浦澤格: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更傾向于從經濟視角來分析問題。我認為你提到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經濟因素的改善得到解決。我們談到了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政策的透明度,也談到了利率的作用,這些都影響著投資者對利潤的分析,進而影響這個地區的發展前景。

  《21世紀》:您在世行曾長期擔任拉美地區金融、私有部門和基礎設施局局長,您認為中國和拉美存在可比性嗎?

  利浦澤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在很多方面,中國都表現得比拉美好,比如20世紀90年代拉美的平均年增長率在1.5%左右,而中國達到了9%或10%。我認為在快速增長中有可能出現收入分配的問題,但它與增長緩慢甚至不增長的經濟體中出現的分配問題是不同的。因此,在研究發展的時候,同樣0.5的兩個基尼指數,根據其所屬的不同經濟狀況,我會把它們作為不同的數字來看待,正如我比較中國和拉美的狀況一樣。

  當然,不同地區可以互相借鑒。在勞動力市場方面,拉美可以向中國學習,拉美提供的新就業機會遠遠不夠,原因之一在于勞動力市場的法規限制過于嚴格。中國至少為國內的流動勞動人口,比如農民工,提供了半正式的雇傭身份,與正式工人工資福利有所區別的一種身份。這也許遠非理想狀態,但至少比拉美流動人口勞動力沒有任何保障的完全非正式身份要強。同樣,拉美國家在公用事業私有化方面,以及在由于治理不力而造成的金融危機方面,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

  《21世紀》:能否評價一下中國和印度這兩大發展中國家在工農業政策上的區別?

  利浦澤格:過一段時間我會訪問印度。印度在基礎設施投入上明顯落后于中國:他們較少得到政府在大型公用事業上的支持,政府對基礎設施的財政撥款比例不夠大,對農業的相關補貼也沒有中國多,這些都可能導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落后于中國。

  總體來說印度的發展很令人振奮,在很多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值得重視。他們在教育業、服務業以及IT行業都位居前列,在過去十年中經濟是呈強勢增長的。所以雖然存在不足,我仍然認為印度發展戰略的總方向沒有問題,而且這個經濟體一直在進步。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