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利與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7日 15:22 新華網 | |||||||||
新華社記者 張碧弘 袁炳忠 德國是一個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社會貧富差距相對較小。這種經濟模式被稱為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邦德國第一任經濟部長、后又曾擔任聯邦總理的路德維!ぐ
德國是西方建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國家。按照救濟法,所有無力自助并無法從其他方面獲助者都有資格領取社會救濟金來維持生活。失業者還可得到相當于工資三分之二的失業救濟。 德國在子女補助方面的慷慨程度也是其他國家無法與之相比的。為了減輕教育和培養子女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德政府頒布了《聯邦子女補助金法》。每個有撫養義務者都可得到子女補貼,補貼從孩子出生發放到18歲,如上學和接受職業培訓則發至27歲。收入低于一定限度的家庭,每個孩子還可得到24個月、每月數百歐元的撫養費。算起來,一個有3個孩子的失業家庭每月領到的各種救濟、租房補貼等可達到2500歐元甚至更高,相當于一個高級工程師的月純收入。此外,德國還通過社會救濟的方式來保證窮人獲得最起碼的法律救助。 高福利來自高稅收。德國稅收制度繁瑣復雜,稅率之高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雖然從今年開始,德國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從6000多歐元提高到近8000歐元,最低稅率由25.9%降為15%,最高稅率從53%降到42%,但這仍然處于高水平。 德國的高福利制度使人一生都有生活保障,防止了中低收入者負擔過重、貧富差距拉大的弊端,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安寧。但同時應該看到,這一模式也滋生了許多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 首先,高福利使國家和企業負擔過重。目前德國社會生產總值的17%用于社會福利,政府開支巨大,國債劇增,基礎建設和教育方面的投資因此減少。其次,高福利使無業者悠閑自在、高枕無憂,高稅收又使企業和工作者不堪重負、怨聲載道,不利于發揮個人的社會責任和激發就業積極性。更嚴重的是高稅收使工資附加成本過高,勞動力成本昂貴,產品在全球化大潮中失去競爭力。此外,高稅率使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造成內需低迷,影響擴大生產和提高就業。 由于德國福利制度弊端嚴重阻滯了經濟發展,到了非改革經濟不能轉好的地步,施羅德政府于2003年初推出“2010年議程”,決定在這些領域推行改革,減少福利保障。在野的聯盟黨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倡議,改革成為德國朝野的心聲。目前,聯盟黨與社民黨正在就建立大聯合政府談判,商討具體的改革計劃。對不合理領域進行改革、促進就業、振興經濟成了兩黨聯姻的根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