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自由浮動也不長期固定--解剖新加坡匯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4日 12:3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實習記者 鄒靚 本報記者 歷志鋼 上海、北京報道 “B、B、C”原則 長期以來,新加坡都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董事總經理王瑞杰HengSweeKeat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提到了三個字母:B、B、C。他認為,這三個字母簡單扼要地概括了過去27年新加坡貨幣政策的根本原則。 第一個字母B代表預先確定但是不對外公布的“band”,也就是允許的匯率浮動區間(稱為政策帶)。 根據MAS的匯率政策,匯率可以在不公開的浮動區間內波動,從而使匯率制度具有承受外匯市場短期匯率波動的靈活性,同時也為難以準確測定的新加坡元均衡匯率水平提供一定的評估緩沖區間。 為了使匯率保持在合理的區間內,新加坡貨幣當局通常會進行“逆風干預”。當匯率超出政策區間,貨幣當局即會買賣外匯,使匯率重新回到政策帶的范圍之內。 為了避免幣值的偏差,MAS會周期性地調整匯率浮動區間,一般來說,調整周期在3個月左右。 第二個B是對“basket”籃子的選擇,也就是選擇一籃子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維持新加坡元穩定的國際貨幣。這種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政策保證了新加坡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根據新加坡主要的貿易伙伴和競爭對手,新加坡選擇了一籃子貨幣作為新加坡匯率的參照,而貨幣籃子里各種貨幣所占權重取決于新加坡與該國的貿易依賴程度,同時其具體組成會考慮新加坡貿易模式的變化而進行周期性調整。 最后的C則表示crawl 爬行,這意味著如果有必要調整匯率,則是循序漸進地進行,從而避免了突然大幅調整的風險。 新加坡的匯率制度減輕了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出現短期過度波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出,新加坡在一個非公開浮動區域中管理匯率的政策,能提供足夠的彈性,幫助克服外匯市場及不確定經濟條件下的預期波動。 此外,有管理的浮動提供了充分的彈性來適應新加坡元均衡價值的變化,也避免了貨幣估計的嚴重偏離。比如,從1985至1997年,新加坡元對美元和其他貿易伙伴的貨幣就一直處于上浮的狀態。這與均衡真實匯率的上浮趨勢是相符合的,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經濟基礎的強勢。相類似的,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匯率也隨著均衡匯率的下降而呈下浮趨勢。 不少國家選擇BBC機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種匯率機制能降低通貨膨脹。 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一國的對外競爭力,貨幣當局總是希望穩定實際有效匯率,即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化最好為零。因此,貨幣當局可以通過控制名義有效匯率的貶值率,來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既不自由浮動,也不長期固定” “既不自由浮動,也不長期固定”是新加坡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亞洲國家是釘住美元(或一籃子貨幣)還是自由浮動一直存在爭論,而新加坡模式則與傳統的看法完全背離。 為什么新加坡貨幣當局采取管理下的浮動匯率? MAS的答案是:這能幫助新加坡貨幣當局在保持新加坡元購買力的同時,在股票市場更富有彈性。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允許貨幣自由浮動,對于類似于新加坡這樣的開放并且很小的市場,面對1980年代中期的衰退和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情況就將顯得無能為力。 在新加坡貨幣當局看來,匯率是控制通貨膨脹最有效的工具。其他可能的間接目標,尤其是利率,在削減實際經濟的活動或者居民膨脹支出方面并不是那么有效。浮動政策的主要優點是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但在新加坡當局看來,這與新加坡沒有很明顯的關系。 而如果自由浮動,匯率的可控性就會減弱,這對于新加坡經濟的影響將會很大。 不選擇固定匯率也是新加坡權衡以后的結果。 固定匯率制可能會導致新加坡難以消化從國外而來的打擊。由于新加坡是小型且開放的自然經濟環境,匯率是保持國內物價穩定的最有效的工具。而達成這個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新加坡元與一籃子貨幣而不是單一的錨定貨幣相固定。 MAS匯率管理 長期來看,無論是名義的還是真實的匯率,新加坡元都呈上浮趨勢。 匯率的上浮抑制了進口和國內的通貨膨脹。1981-1997年的國內通貨膨脹平均在2.3%,比同期平均4.6%的國外通貨膨脹率要小。 不僅如此,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并有經濟過熱之嫌的時候,上浮的新加坡元冷卻了國外需求,緩和了薪酬壓力,因此也緩和了國內需求。新加坡元的真實上浮激勵了出口商,使得他們不斷推動價值鏈以保持競爭力。 為了平穩短期匯率水平,避免匯率誤差,新加坡貨幣當局時常干預市場。貨幣當局試圖引導匯率使其符合經濟基本原理。干預行為的目的是要使基于貿易的新加坡元的價值保持在一個特殊的浮動區間之內。這個舉措的好處是:富有彈性,且能使干預程度減到最小。 來自新加坡的觀點表明,新加坡貨幣當局的“逆風干預”政策在保持匯率在浮動區間之內,通常是很成功的。舉例來說,1990年代新加坡貨幣當局的干預就使名義有效匯率實現了穩步升值。相反,在亞洲金融危機時,貨幣當局支持市價的干預措施避免了匯率跌至浮動區間之外。 在避免國際炒家的蓄意攻擊上,還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使MAS對匯率的干預行之有效。 其一是謹慎的財政政策使得貨幣當局無需向新加坡政府注資,只要集中精力于其穩定物價的主要職責。 其二,貨幣當局的市場公信力來自于其所沿襲的貨幣政策:保持低通貨膨脹率和長期的經濟增長。 此外,MAS在新加坡元問題上的非國家化政策以及其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也避免了匯率大幅波動,從而可以較好地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定。 不過,基于貿易的貨幣籃子的相對波動并不是絕緣體。通常,第三國的貨幣浮動會對經濟有一些影響。因為在美元走強的時候,新加坡元更多地跟隨美元。 事實上,貨幣籃子里各成員的劇烈波動問題并不是新加坡獨有的。對于主要貨幣的劇烈浮動,新加坡能做的極少。 而那些釘住美元的周邊貨幣需求減緩時,對新加坡也有一個間接的沖擊。例如,1990年代中期美元和日元之間的巨大波動,就帶來了1996-1997年東南亞出口貿易的下降,從而引發了之后的亞洲危機。 | |||||||||
|